中国的医疗体制被骂得几乎体无完肤,医患关系也空前紧张,民众主要的不满一是治疗费用高,而且有很多坑爹的费用;一是医生态度差、不负责。加拿大是免费医疗,情况如何呢?下文以我所生活的安大略省(以下简称安省)为例聊一聊加拿大免费医疗情况。
医疗体系
安省的免费医疗是靠保险覆盖的,只是这笔保费不是居民支付而是政府支付。加入安省的免费医疗需要先申请安省健康保险计划(Ontario Health Insurance Plan)卡,即俗称的健康卡。凡加拿大合法居民、难民、工签人员并在安省居住满一定期限的人都可以申请健康卡,凭卡即可享受免费医疗服务。
安省医疗系统由健康与长期护理部(Ministry of Health and Long-Term Care即MOHLTC)主持,下设三个机构分别负责公共健康、OHIP卡管理和14个区域的健康网络(Local Health Integration Networks即LHINs) 。
区域健康网络(LHINs)主要负责居民生病治病养病这些事,由医院、长期护理中心、社区医疗门诊及健康服务、精神及心理健康代理等组成。其中,医院只接受急诊和社区推荐的病人,非急诊病人自己跑去医院是没有人理的,No No No,你有健康卡也不行!这一点,与国内完全不同,也是新移民要特别注意又最难适应的。
所以,第一步,你需要在社区找一名接收你的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和护士是加拿大医疗体制里最前线的医疗人员,他们受的是全科培训,也就是说他们不分内科外科妇科男科……,掌握各科医学的基础知识,负责几乎所有常规的医疗,包括诊病、治病、外伤处理、身体检验等等。只要你不是得了马上要死的急症,都要先与你的家庭医生联系,由他/她决定是直接给你开个药方回家吃药,还是需要把你推荐给专科医生或者去医院进一步检查处理。
家庭医生可以自己独立开诊所,也可以和其它多名医生一同组建医疗小组,或者挂名在某个健康机构下(就象庙里挂单的和尚一样)。
想见你的家庭医生,你得提前预约。是的,你生病是要提前预约的。也许你觉得这太可笑了,我怎么能知道我啥时候生病啊。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想,也说明我们对健康不重视,除非生了病才想起来去医院看医生,而理想的医疗提倡预防为主,这也是家庭医生这种机制的初衷:医患之间不是临时几分钟通过简单的望闻切问建立的关系,而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因此医生对自己的病人的健康状况有全面而准确的了解,可以提前预防可能的病症。当然,初衷是好的,但理想状态总归与现实有差距,然后你会发现,你真生病了可能约不上医生,约上了,你的病也好了。另外,如果你想在八小时之外见医生,对不起,医生下班了。
为了弥补家庭医生的不足,安省的医疗体系里还有Walk-in Clinic服务,即有一些社区门诊是不需要预约的,拿着健康卡直接去排队就行,当然排多长时间,甚至能不能排上可没有保障。另外还有After Hours医疗服务,晚上或周末也有医生出诊。
与国内医院人潮汹涌、人声鼎沸相比,加拿大无论是门诊还是医院都很安静,相比国内无论医患还是家属每个人好象都揣着一个炸药包一样,这边的医患都很平和。当然作为患者,你急也没用,医生被隔绝在诊室里,没轮到你看病,你根本没有可能冲进医生的诊室把脸凑到医生的鼻子上去问话的。而作为医生,你有安静整洁的诊室,问诊期间没有闲杂人等的打扰,更没有一堆人踹着诊室的门无声地盯着你或有声地催着你赶紧打发掉你眼前的病人把你面前的座位让给他们,每看完一个病人,你可以喘口气休息放松一下再请下一个病人进来,这样的工作环境,即使是对陌生的Walk-in病人打点起微笑、扯几句家常想来也不难,如果病人又确是长期关系,气氛自然更不消说。
据2015年国际卫生组织数据,在2012年,加拿大每万人有20.7名医生,92.9名护士,而在中国对应的数据是14.9名医生和16.6名护士(下图)。不但医生的数量少很多,更重要的是护士的数量相差太多,说明中国医生需要做大量护士的工作。
从健康支出来看(下图),2012年,加拿大的健康支出占GDP 10.9%,其中政府支付70.1%,个人支付29.9%,健康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18.5%,而中国对应的数据是5.4%,56%,44%,和12.5%。显然加拿大政府较中国政府负担了更多的医疗支出。但可喜的是,对比2002年和2012年数据,中国政府在医疗支出上的增涨明显要多得多,十年内,政府和个人支付比从原来的约4:6翻转到约6:4。
医疗体验
移民近五年,感谢国家感谢党感谢上帝和菩萨,我和家人并没有生过什么急症重症,只是从日常小毛病体验一下安省的医疗体系。
初体验是移民后不久,右臂无力,肩肘疼得甚至坐在驾驶位上都提不起放在副驾座位上的日常小背包。我知道,主要原因就是登陆前收拾东西搬家那段时间用力过猛,加上老迈年高,肌肉或筋腱拉伤或者关节受损。当时还没有找到家庭医生,就去Walk-in Clinic看,医生做了一些简单的检查,给的处方有二:1)把右臂吊起来,别用了;2)开了医院的推荐信做神经检查,以免是神经受损。
于是回家等着医院通知检查,这一等就是六个星期,接到医院电话时满心以为要去检查了,结果图样图森破,这个电话只是预约检查时间,约到的时间是三个月以后。
三个月后去医院检查,医院窗明几净,医护人员态度亲切和蔼让人如沐春风,在候诊区等了近一个小时,见到了慈祥的医生,耐心地问诊,不断地重复我听不懂的话,容忍我不停地用手机查单词,然后给我右臂接上一堆电线,温和地告诉我“要疼一下了”“会酸一下噢”“这个东西涂上会凉凉的”……从来在医院没有被如此温柔对待……然而,并没有解决问题。
神经检查没有查出问题,右臂还是接着疼,家庭医生认为只有吊着别用这一招。我一个初来乍到带着孩子的码农,不用右臂我指什么活着?!最后,自己花了几百加元钱去中医按摩针灸才算治好了。
之后的体验就是娃子感冒之类的,这类病,约家庭医生肯定是来不及,只能Walk-in Clinic走起。处理也都比较简单,等医生、见医生、开药。
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免费的健康服务不包括药费,所以拿药得自己花钱。药房也不属于诊所,虽然几乎所有大一点的诊所旁边都会开一间药房,但他们并非同一机构。另外加拿大连锁超市里也都有药房,非处方药随便买,处方药拿着医生的药方就可以配。
最严重的一次是娃子在魁北克省滑雪时受伤,腕骨轻微骨裂。当时在滑雪场的医疗室做了紧急处置。因为加拿大每个省的医疗系统都各有不同,安省的健康卡在魁省不能使用,费用要当场由病人自己清付,拿医生处置单据回到安省填报异地就诊报告来报销。流程相对复杂一些,而且耗时也比较长。
在加拿大就诊最离谱的就是等,没预约的walkin要等还属于天经地义,就算按预约时间到了,也要等等等等到地老天荒。
对于习惯有病马上就见医生看病治疗的国人来说,加拿大的医疗系统对常见病的处理非常不方便而且低效。至于是不是便宜,其实很难讲,政府支付帐单听起来很美好,但政府的钱仍然是从民众中来,不外乎杀富济贫,免费越多,税收越高。但如果真的有什么重大疾病或者家境贫寒,则优势立显,断不至于让人因缺钱而死。
“多、快、好、省”是理想的解决方案,但以人类目前有限的能力和资源,这些仍是互斥的选项,想要大规模的免费,就得接受低效或低质量,想又快又好,就得自掏腰包。
参考资料:
Ontario Health Care System Structure
Physician Data Centre: Canadian physician statistics
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15 by W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