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话题源自一个在我脑子里盘亘了很久的困惑:为什么行业内颠覆性的创新常常来自于行业外的人。马云没有练过摊儿,却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网上集市。马斯克(Elon Musk)没有学过造汽车,却生产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电动汽车特斯拉。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是个纯粹的宅男码农,但他的Uber彻底颠覆了全世界的出租车行业。Brian Chesky是个学美术的暖男,可Airbnb已经是硅谷最炙手可热的独角兽公司……噢,还有Goooooogle Map,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改变了大家对地图的认识。
这个问题也许永远找不到答案,可这并不妨碍我享受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被各种头脑风暴冲击碰撞带来的欣悦。今天聊的内容不代表我个人专业角度的看法,各位看官大可认为是个外行人在满嘴跑火车的胡诹。
“地理信息+”概念的提出虽然有点捡“互联网+”臭鞋的意思,但不得不说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打出的好牌。上一次打出好牌是国家测绘局更名为测绘地理信息局,高调的把地理信息产业正式纳入测绘产业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地理信息+”从构词结构看,俨然比肩“互联网+”。把地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量齐观,肯定会被人喷的满脸唾沫星子。那是不是完全没有可比性呢?倒也未必。地理信息是带空间位置信息的数据。任何一个行业只要产生或使用的数据包含空间位置信息,就离不开地理信息技术。它是一种原始的大数据。在云计算、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移动互联等技术方兴未艾的今天,整个城市每天都在产生海量的地理信息数据,有大量的行业需要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来提升其数据的使用价值。可以说,地理信息技术天生就具备渗透到几乎所有行业的能力,从这点上看,它倒是和互联网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妙,皆是一种具有黏性的基础性的技术。
“地理信息+”不是名词,也不是形容词,它是一个公式的缩写:地理信息+X,这个“X”代表某个对空间数据有需求的行业。我的师兄张晓祥老师带领的XGIS小组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提出XGIS=GIS+X的观点,并且一直坚持不懈的实践着。这个“+”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也不是把地理信息技术强加于行业之上。这个“+”是一种渗透,润物无声。地理信息技术和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提升行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这个过程应该是温和的,无侵入性的,无需重新改造行业已有成熟系统或生产方式。
互联网巨头布局“地理信息+”已经好多年了。如今的我们早已习惯了互联网地图,手机地图以及各种LBS应用,这些都是地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无线传感器等技术融合的产物。当地图成为互联网应用的入口时,便意味着“地理信息+”完成了对2C(to customer)市场的渗透,能够为2C市场的“互联网+”应用提供更好的、更快捷的地理信息及位置服务。
2G(to government)市场的开垦历史更为悠久,国内几大地理信息厂商这几十年攻城略地封疆扩土,已经把几个地理信息需求较强的行业翻个底朝天了。地是开垦透了,结果的却不多,张成参天大树就更少了,多的是僵尸系统,没人会用,没人想用。这些系统的共同点是强化地理信息技术,弱化业务需求。这就让系统略为显得有点鸡肋了。刚开始还挺新鲜,鼠标点一下,表格数据就能够可视化展示出来。时间久了问题就出来了,系统除了看一看地图,查一查数据,就没有更多业务功能可用了。用的人少了,数据更新也就成了问题,到最后没人想用也就不奇怪了。不过也不是一点正面促进作用没有,至少给很多政府管理部门普及了地理信息的概念。
“地理信息+”真正需要渗透的是2B(to business)市场。企业用户可不是人傻钱多的主,一分一毛都是自个人腰包里掏出来。企业市场的信息化程度有些两级分化,有钱的国企信息系统一大堆,没钱的私企民企非必要的系统一概不建。渗透这样的市场,恰恰是地理信息技术擅长的。对于前者,地理信息技术的黏性可以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地图把企业已有的数据统一管理起来,甚至把众多业务系统黏合起来,在地图上展示各类业务系统的输出,实现非侵入性的集成整合;对于后者,简单的空间数据展示,查询已经能够帮助企业提高一些工作效率,何乐不为。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理信息厂商盯着2B市场,想要淘第一桶金的屌丝GISer们,可得加快脚步了。
这两年互联网思维火遍全中国,各种O2O此起彼伏,前赴后继。去年以Uber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模式更是风靡全球。“共享经济”的核心是按需分配,合理调配资源,借助信息技术将个体进行自由组合和连接,或交易闲置物品,或分享知识经验。它解决的是碎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单物件的使用效率。可就算Uber,滴滴火的一塌糊涂,地理信息行业好像丝毫不受影响,和互联网思维,O2O模式完全绝缘,一点儿想改造的欲望都没有。在我看来,地信行业可谓是碎片满地啊。拿软件来说,ESRI,超图,中地这些平台厂商,这几十年大大小小也卖了几千套平台了。一套平台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用户掏钱买回去之后处理一点数据,发布几个服务就束之高阁,不闻不问了。而更多经费有限的用户,买不起商业平台,就只能选择开源的产品甚至放弃使用地理信息平台,真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啊;再看数据,撇开基础测绘数据不说(国家有保密法规限制,多说无益),很多单位/公司手里都有空间数据,其中一些并不涉及单位利益,可以对外提供。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数据的价值,对他们而言只是普通的数据而已。而很多创新的产品恰恰需要这些数据来提高服务品质,甚至从中发掘出价值。"Data is Money",没有无价值的数据,就看怎么去用;举个例子,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搞农经权确权,土地确权,不动产登记等项目。为了搞清楚农村地区的情况,必须挨家挨户实地调查。而很多村子里,由于年轻劳动力都进城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小孩留守。空有青山绿水,却只守着空楼一幢,良田几亩。通过实地调查,顺便就可以了解村子里空闲房屋、闲置良田、闲散劳动力的情况。这些数据对农经权等项目本身而言是无意义没有价值的。可对于想发展乡村农家乐,开展经济农作物种植的公司而言确是个宝。
说到这儿,就不能不提创新了。自从去年李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之后,现在全国开始陷入全民创业的格局之中。以前我是不太赞同这种模式的,怕最后陷入一地鸡毛的格局,这个其实是有先例的,运动式文化,总是容易陷入各种不太好的境地。但这次提出的“万众创新”理念,我却很是赞同,地理信息行业尤其需要创新。创新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创新不能只依靠想象力。地信业内人士创新应该是基于对行业的深刻理解提出的有突破性的解决方案。比如上面提到的购买平台的痛点,企业引进地理信息技术需要承担数十万的平台采购成本,这放在其它行业的信息化项目里是很难想象的。能不能把闲置的平台资源利用起来,通过互联网四维把碎片资源和零散需求对接上;又或者平台厂商能提供PaaS服务,用户可以按需采购平台服务资源。毕竟,开个啤酒瓶盖却被要求购买一把瑞士军刀的模式一定会被淘汰的;再比如,地理信息系统常规功能大多是大同小异,对地理信息技术要求不高的用户没有必要去重新开发建设一套系统,现在慢慢兴起的SaaS服务就能够很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不敢说这些都是创新,只是希望能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地理信息行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大厂商的推动,更需要众多GISer的奇思妙想,奇淫巧计去干去创新去突破。我想万众创新应该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