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自己的底线
如果我们不清楚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就没办法在自己与他人的互动中合理的设定边界。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明确自己身体上的,情绪上的,心理上的以及精神上的承受限度是多少。比如,你可以好好体会,在某件事情发生的时候,自己对不适感和压力的忍耐程度如何,从而帮助你找到自己的底线在哪里。
(2)认识边界被侵犯的信号
心理学家Gionta发现,如果你产生了以下两种感受,那就说明别人打破了你的边界。这两种信号灯感受是:不舒服(discomfort)和愤恨不满(resentment)。她建议说,这两种感受是连续变化的,我们可以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对自己的不舒服和不满程度进行测量,从1分到10分打分,其中6—10分表示感受到这种情绪的程度较高。不舒服很好理解,我们来简单解释下“愤恨不满”(resentment)这种情绪:这种不满情绪一般发生在“对方压制了你,利用了你或者让你觉得不被欣赏和不被尊重的时候”或者“对方不顾你的感受一个劲儿跟你灌输他的价值观,想法,期望等”。这种心里堵得慌的不满情绪是一个明确的信号灯,告诉你对方正在挑战你的底线,侵犯你的边界。但是为了维持某个角色形象以及没来由的负罪感(比如我必须是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妈妈),你常常忍了。想要做一个有原则有边界的人,你必须警惕这些时候。如果你在和一个人打交道,或者在某个场合里,觉得自己不舒服和不满的感受已经到了6分以上,你就要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导致我感觉那么差的?我和TA的互动出了什么问题?是不是TA对我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3)直接说出来
和有些人在一起,想要保持边界是不需要直接了当的说明的。这些你觉得相处起来比较舒服合拍,不需要“撕破脸”的人一般都是与你比较相似的人,无论是形式风格,交流方式,甚至生活环境;同样,他们也会觉得和你相处比较舒适合拍。相反,如果碰上那些与你生活理念,行事风格和生活环境截然不同的人(比如文化背景不同),很多时候,你就不得不明确而直接得表达出你的边界在哪里了。比如很多中国人聚餐的时候,主人喜欢给客人夹菜表示照顾,但是一个美国人看到这种情形可能会觉得不舒服甚至恶心。长期憋着不说,这些微小的不舒服积少成多,很可能会葬送一段美好的关系
(4)允许自己说“不”
Gionta认为,“害怕,罪恶感和自我怀疑”是我们边界感模糊的元凶。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敢拒绝,就是因为我们害怕看到拒绝后对方的反应。很多时候,我们的不拒绝不是因为善良,而是因为怯懦。我们宁可先答应再拖延,也不愿意直接说不和对方产生不愉快和甚至冲突。拒绝我们所爱的人则是我们更不愿意看到的,比如对自己的父母说“结不结婚是我的事,你不要来管我”之类的话,我们多多少少会有伤害了所爱之人的罪恶感,尽管他们对你的期待并不合理。很多人答应了,是以为自己有义务去满足对方的期许,比如“百善孝为先”,想扮演一个好儿子好闺女的角色;又比如对妻子的无理取闹无条件的纵容,对丈夫的精神暴力一次一次的忍让,尽管面对他们让你觉得很压抑,被控制,堵得慌,很不满,很不舒服,但是说一个“不”字比忍受这些更难。其实,这是因为一开始你没有和他们划定清晰的边界,你一贯的忍让会使他们觉得你是一个没有底线和原则的人。忍的时间越久,边界越模糊,想要改变越难,他人越会肆无忌惮的侵犯。而且,来自亲近的人的控制常常打着爱的旗号,是最可怕的。而长期来说,这种失衡的关系会让双方都陷入痛苦。所以,要改变这个状况,建立健康的边界关系,你必须先学会尊重自己的价值,包括你的尊严,你的时间,你的精力。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用坚决的态度亮出你的底线。先给自己说不的权力和勇气吧,再难也要说出第一次,之后的路就会好走很多。
(5)强化自我意识
边界感这个东西很主观,主要还是建立在你自己的感受之上,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评价标准。在尝试建立边界的过程中,别人的一些不满和不习惯的反应,可能会让你觉得自己就要撑不住了,一不小心就又惯性滑向“烂好人”了。对此,Giona建议,每当你觉得自己忍不住又要“圣母心”的时候,停下来深呼吸三次,清醒大脑问问自己:“事情实质上发生了什么改变吗?还是只是我习惯性的害怕说不?我现在在做什么,对方又在做什么?”或者“是什么东西引发了我现在这种不满和压抑的情绪?”然后,冷静思考一下你自己的选择:“在这个情况下,我能做哪些事情?哪些事情是我可以控制的,哪些是我能力之外的?我只能接受我能力之内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当之前的坏习惯想带跑你的时候,做一次这样的自问自答,坚定改变的动机,强化自我意识来对抗之前的坏习惯。
(6)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把自己放第一位。我小时候曾以为这是最自私的一句话,而成长经历告诉我,这是一句充满大智慧的话。每个成年人都学会照顾好自己,为自己负责,世界就和谐美满了:)一个自己都照顾不好的人,不闯祸就不错了,就别期待什么拯救世界了。设定边界这件事情,需要你认可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尊重和忠于自己的感受。你必须骄傲地告诉自己,我的时间和精力不是给别人随意挥霍的,我的尊严也容不得别人随意践踏。我们的精神健康状态很大一部分就是简单的取决于我们“开心还是不开心”。把自己放在首位,把自个儿伺候好了,你才有精力和积极的态度去向这个世界传递你的善意;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才有精力和信心“别怕,我在这里”而不心虚(不肾虚)。自己状态好了,扮演好我们的每一个社会角色(妻子,母亲,丈夫,同事,员工)才会成为可能。
(7)坚定果敢
尽管理性上我们知道别人没有读心术,很难知道我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但我们还是常常希望故事是这样的,“我不说,你要猜到我在想什么”。尤其是以含蓄文化著称的中国人,觉得啥话说明白就没意思了,就是要你猜,所谓察言观色。当然,会察言观色是一项很牛的技巧,但我们无法要求别人对我们都能做到。事实上,生活中遇到的多得是烦心的“小人”。更好的解决办法不是寄期望于别人的猜到你在想什么,而是自己坚定的表明立场和底线。其实这样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你帮助他们了解你的处事风格,帮助他们避免了犯不知情的错误。对于发展和维系一段长期关系来说,这种不矫情的做法省时省力省心,而且也可以帮你快速筛选出不适合深交的人。
(8)从小处练习
可能你平时一个烂好人做惯了,要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亲人,朋友,同事做出这样的改变实在压力太大。别急,我们当然不支持你“大跃进”。建立边界的过程中很可能因为没有表达经验,处理不好而得罪一些人,所以从微小处切入,循序渐进地开始非常重要。Gionta建议,我们从一个小的,你不会觉得有造成很大损失的边界关系入手练习,再渐渐的把习得的技能用到更有挑战的地方。Gionta再三强调,“不要去挑战你没有办法承受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