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2岁的小男孩,来到大殿里的教师当中。他本没有坐的资格,无论年龄或资历,他都尊重眼前这些满腹经纶的教师和文士。但很显然,这是一场平等的、气氛热烈的研讨会。
他们一开始惊讶于男孩的聪明对答,接着叹服他异乎常人的悟性。随着讨论深入,渐渐有人选择了沉默。他们不知道这个拿撒勒乡下出来的小男孩,何以既有成年人的严谨好学,又有少年人的聪颖机智。那本庄严厚重的经典在他手中,仿佛宣告,他才是真正的创作者。
这场你来我往的思辩应答,如群山之巅的争锋对决。在孩子的聪慧与谦逊面前,有些人突然发现平时爱抖书袋的毛病是何等可笑,对自己的博学多识产生了怀疑,简直不知如何自处。恰好这时,男孩子的父母来了。文士们立刻松了口气。
他的父母看见眼前的场景,有些惊讶无措。守完节期那日,他们的儿子就随即消失无踪,两人已经在来回的路上和熟人亲戚中找了他好几天。他一定是知道,父母绝不放心让他独自留在大城,何况闯进了这个城市最高智慧的核心所在,和一群才高八斗的老学究们研讨辩论……
父亲来不及擦一把头上沾满旷野灰土的汗,母亲急得泪水泥糊一脸,嗓子都急哑了:“我儿!为什么向我们这样行呢?看哪,你父亲和我伤心来找你!”
孩子说:“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
他的父母几乎愣住,旁边的人们也面面相觑,一时间,竟没有人知道如何回答他。
安静了一会儿,他跨过大殿高高的台阶,拉着父母的手告别了。在大城通往乡下的小路上,他平静地安慰那两颗惊魂未定的心,仿佛从未离开过他们。回到拿撒勒,一如既往地拿起凿刀,跟父亲学习手艺。又帮着侍弄家里和地里的活儿,顺从父母的各种教导吩咐。母亲看着儿子忙碌的小身影,把饼和水、无花果干按时摆上歺桌。吃饭的时候,父亲看着儿子,也没有再说什么。而母亲,则静静地把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里。
深夜月光下,旷野里牧人守护的羊群在安睡。野玫瑰把一颗露珠拢入花心,也安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