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不舍地从布达拉宫出来,这次来拉萨的一半目标终于实现,看着山下繁忙的街道,有点儿茫然。
在出口处认识的成都姑娘春霞估计也和我差不多,她和我在格桑花道拍了会儿照,后来回宾馆睡觉了。
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睡觉上,虽然强烈的太阳光线照得我的眼睛一直流眼泪,但我还是决定到处走走。
布达拉背后是一处植被茂密的公园——宗角禄康。在藏语中,“宗角”意为宫堡后面,正好与雪城的“雪”相对,“禄康”意为鲁神殿。鲁神是藏传佛教水神的统称,也即内地神话传说里的龙王,因此公园里有一处著名的景观——龙王潭,一个潭水清澈游鱼从容的小湖,湖边垂柳依依。
从公园出来,沿着北京中路往小昭寺方向走。路过一个非常大的中国邮政营业厅,它旁边有一个明信片专卖店,里头的明信片种类非常多,平面的、3D的。还有书签、笔、笔记本之类的纪念品。
北京中路到北京东路两侧的房屋高度都很低——据说拉萨城的所有房屋高度都不能超过布达拉宫——两侧房屋之间连着彩旗,从户外用品店到牛羊肉店都有。
在一座天桥处停步,往左可以拐进小昭寺路,直达小昭寺。
正是午饭时间,我跟着人流往右进了冲赛康市场,很多藏民在这里卖土特产、手工艺品。
既然来了,我随便进了一家坐满了藏族人的小店,吃饺子、喝甜茶当午饭。
同坐一桌的几个藏族大娘热情得很,听说我是广州来的,问我是拉萨好还是广州好,还向我展示了他们随身携带的藏刀、自己做的衣服、牛肉干。
吃过午饭,就往小昭寺去。
小昭寺和大昭寺名字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规模、香火、游客量可就……充分地凸出了名字里的“小”字。
入口处一座香炉,旁边树着汉藏双语文物保护碑,碑后就是售票处,20块钱一张门票。
进门从左手边走,绕过一座香炉,缓步穿过庭院进入门楼,有几个藏族大娘在这里磕长头。
门楼后是佛殿。大殿上人也很少,有一户人家抱着新生儿来请喇嘛取名,有一对老夫妇来还愿,还有一户人家给刚过世的亲人祈求安宁。
穿过大殿就到了小昭寺的藏宝之所——尼泊尔尺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
小昭寺游客稀少,所以可以不受时间约束,也没有人流拥挤,可以静静地跪在佛祖脚下的软垫上发呆,或者坐在门外椅子上听喇嘛讲小昭寺的故事。
神殿四周是转经回廓“廊热”。仅容一人通过的幽暗小道,虔诚的藏民一边触着窗格一边念念有词。
转到佛殿可以瞻仰宗喀巴大师和金刚大力士的神像。佛殿四周还有线描壁画。
出了小昭寺门,隔壁就是次巴拉康寺。
和小昭寺的宁静不同,次巴拉康满是前来朝拜的藏民。给人的感觉是小昭寺是供游客瞻仰的,次巴拉康寺是供藏民朝拜的。
次巴拉康不收门票。
门前的煨桑炉烟云缭绕。
进门右侧有一排经筒。指尖触着经筒就能转——太多人在转经筒了!
进入次巴拉康,不经意地一瞥左手边的窗户,里头有三个工作人员在拥挤的灯房里麻利地给几千盏酥油灯添油。
跟着转经人进入次巴拉康的佛殿,里头供着长寿佛,香火鼎盛。信众们排着队朝拜佛像,之后也像小昭寺那样转“廊热”。
来次巴拉康的人实在太多了,佛殿前的铁质长椅上坐满了歇息的香客。
从次巴拉康出来天色还很早,我却已经没有了行程。
信步走到东郊电信站,看了下站牌,打算坐公交车到郊区去玩,锁定了23路环线开往的娘热乡。
等了很久,23路才来。也许不久,因为每次等公交车我都有等了很久的感觉。
这一路车人特别多,尤其是开到冲赛康市场的时候,挤都挤不上来。
藏民们带着买回来的地毯、厨具、农具等,车厢变得水泄不通。
尽管如此,公车还是往拉萨北郊开去。
其实如果只是呆在拉萨城里,和在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生活并没有太大区别。一到了乡下,只见成群的牛羊、光秃的山、山尖上的白云、热闹的农贸市场。
第二天就是雪顿节开始的第一天,回城的车上挤满了迎来七天长假的中学生。
公交车开到教师小区,司机说车被征用做雪顿节特别用车要去做准备了,全体人员下车。
一车乘客都在路边等车,这个时候开始,公交车变得非常少,几乎每条线路都有车被征用。乘客们也不管是不是能到自己要去的站点了,只要是能到市区的车就上。
我反正没有行程了,也不着急。
原先那辆公车司机见我不慌不忙的样子倒替我着急了,问我打算去什么地方、替我看准了车,还帮我拦,当然车上人还是非常多!
车一到市区我就立即下车了,宁愿步行也不愿意多待一刻。
回仙足岛的车也是少得很,等了一个小时19路也没来,只好走路回去。
站台上遇到一对母女也要回仙足岛,于是和她们一起走。
后果是绕着岛走了大半圈,因为她们住在岛的最东边,而我住在最西边。
机缘巧合,得知拉萨河在岛的后面,看看时间已经晚上十点,打算第二天再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