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七,民俗文化艺术节刚刚落幕,这厢便呼朋唤友,扶老携幼的,向着大伓山进发了.
俗成规矩是这样的:向佛之事,若不去,便不要招惹;若去,就是一去三年,不可间断.浚县的民俗文化艺术节算是成功的,全球注目,每到此时,众生云集,铺天盖地,整个正月里都是沸沸扬扬.我们到时,这里依然有未退却的热情,善男信女三五成群地来,焚香,叩拜,放炮,祈祷,烧供品......诸多事宜,细细地做,有严格的流程.凡来者都是面色严肃,一心虔诚,似乎命定之数就在于袅袅清香之上.
"八丈佛爷七丈楼"是大伓山最有名的景致,对于许多未曾领略过大佛风貌的人来说,这句话很费解。不过到了近前,你就明白了。原来,大石佛底部低于楼房底座两米多,所以佛爷虽然住在楼里,个头儿却比楼高。伾山大佛开凿于十六国后赵时期,距今1600余年。高22.29米,为善跏趺座式的大型弥勒佛像。其开凿年代比乐山大佛早400多年,高度比龙门大佛高5米有余。因此,被专家称为“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型摩崖石佛,大石佛造型古朴,线条遒劲,风格雄建,反映了早期造像的艺术特点,与北魏后期尤其是隋唐造像的清秀匀称风格大不相同,是我国佛教造像史发展中留下的典型范例。一路走来,走走停停拜拜,我佛慈悲,能否收到信众这排山倒海似的愿念呢?
大伓山与浮丘山遥遥相对,香火之势却相差甚远,仿佛是尘世与方外的区别那般明确.两山之间横着一条热闹的街,梨膏糖、炸蚂虾、子馍、泥咕咕、年糕......各种本土特色的玩意儿,应有尽有,孩子总能在这里找到非常的快乐.
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熏陶,似样似样的焚香叩拜,手里还捏着一把一元纸币,用来添香油。一时的忙乱,手里的钱洒落一地,一旁的阿姨好心提醒:小姑娘的钱掉了。连忙上前帮助,不曾想,哪里窜出一银发老妇,面目狰狞,疾言厉色地叫喊:“我的,那是我的,我掉的!”一把抢过,将洒落的纸币尽数收去了。孩子呆在那里,不知所措;我也一时间茫然,油然而生的恼怒随之而来,不可不可,佛祖面前,岂可造次。也许她就是莲花座前偷吃灯油的那只老鼠呢?
在浮丘山上,供奉的所谓老奶奶,不知是何等法力,但据说在她生辰的前夜,山上,大殿内会聚集无数的信众,在此安眠,曰之为老奶奶暖寿!在这尘世上,有人信佛,有人信上帝,有人信耶稣,有人信老天爷,有人信共产主义......为了信仰,人们可以无私;为了信仰,人们可以无畏;为了信仰,人们可以无视;为了信仰,人们可以无心。无论信仰为何,都应该是与人向善,摒除诸恶才是吧。如这只老鼠般念着经,做着孽,是不是佛祖便无视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