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体验+表达
一、发生了什么事?
昨天去运动公园,在仲春的暖阳里沐浴。不知何时,发现身旁坐下了一对年龄已过古稀的老年妇女,还带着一个最多两三岁的小姑娘。
一个老人对另一位是这样说的:
“人老了就谁也不待见。我女儿给我买了房子,还雇人照顾我,她就又安心地去忙自己的事情了,这次清明放假也没回来。我知道她得给那么多人开工资,忙。(叹口气,低头看着地面。)可是,我总是想让她清明节回来,节是盼来了,可她突然有事儿回不来了。(再次叹口气,语气低沉。)都这把年纪了,说不定哪天就走了,身边也没个人……”
(用手抹眼泪。)
请各位看官在读这段文字时,留意一下括号内我对其肢体语言的描述,并想象一下,接下来另一位老人和小姑娘可能的反应。
很可能出乎您的想象:那位老人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手去抓住了说者的右手,而且久久没有松开。而小姑娘则始终静静地看着老人,见自己的奶奶———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抓住老人的手时,也用自己的手去给老人擦泪。
老人破涕为笑,摸了摸孩子的头,自言自语地说:“我这是怎么了!”
二、为什么写这件事(重要性)?
看到这一幕,当时我就有些感动(想),今晨才理顺出来。
共情,即是一个咨询师最基本的态度,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能力。但这几年我在带学生的过程中,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态度和能力不是作为一种技术而经过训练就能够具备的,它深受一个人人格的影响。比如那位见对方伤心时就抓住对方手的老人,和那位用手给哭泣着擦泪的小姑娘——祖孙俩的共情没有人教过,甚至不知道自己所表达的就是共情。
有人感叹: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有一对缺乏共情能力的父母,继而又与一个缺乏共性能力的配偶生活在一起。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共情为何物,定会让与之相处的人欲死不能!
三、如何做(心理咨询层面)?
1、何为共情?
笼统地讲,共情是指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即孟子《离娄下》所言:“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如是其急也。”
2、如何操作?
但具体到心理咨询的操作层面,要求咨询师必须顺序完成:
第一,通过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与思维;
第二,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其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深刻理解求助对心理和具体问题的实质;
第三,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表达对求助者内心世界的体验和所面临问题的理解,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3、注意事项
1)第一点最基础,人与人之间差别巨大。
一个人的共情能力与其感情分配程度相关,自身的感情枯萎,就难以体验和表达,共情就成了空话。确切地讲,运用共情是人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化”水平的差异。心理化是指一个人理解他人可能有和自己不同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这是心理学近几十年的研究结论,可参阅“心理理论”(也译为“心灵理论”。)
2)第二点建立在第一点基础之上,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有关,但并非决定因素,只能锦上添花,无法雪中送炭。
3)在第一,第二点的基础上。通过培训能立马见效的是第三点:表达自己的共情。的确有不少咨询师体验能力不差,但是“茶壶里煮饺子”不会或不能恰当的表达———主要是语言表达。
四、引发思考
在普及以上常识后,我今晨想提一个问题:在咨询室内,如果这位老人对身为咨询师的您说了那段话,您会如何向老人表达自己的共情?
要知道,去抓她的手和用手背给她擦眼泪,可能都是在咨询过程中不允许的。
您的体验和表达,会比那位老人和小姑娘更到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