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底,刚刚出差回来,就在得到上发现一个新开通的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不会吧?!得到现在也这么 Low 了吗?!为了赚钱连底线都不要了?!《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这种标题一看就是为了利用绝大多数人想“快速发财”的浮躁心理,从而造出来的博取眼球并谋取利益的毒鸡汤,我才不会上当受骗!”
“诶?等等!作者是谁?李笑来?真的是他!不对不对,这里肯定有什么地方不对!之前看过他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和《人人都能用英语》,还有他的微信公众号——学习学习再学习,上面的很多文章我都看过。他的很多观点我都是打心底认同的,他绝对不会是那种为了钱做一些“不入流”的事情的作者。看来这里是我太想当然了,只凭一个标题就下了定论,实在是太过草率。我要深入看看到底怎么回事才行……”
于是我打开了《我为什么要开这个专栏》,我看到了“两三年持续更新概念”、“积极参与有机会获得奖励”、“专栏税后收入设立成奖学金”等等让我鸡血爆棚的关键信息;紧接着我又打开了《你真的理解什么是“财富自由”吗?》,意识到自己竟然真的从来没想过“财富自由”到底意味着什么!我震惊了,感觉自己的心智简直就是负数。赶忙订阅了,希望能通过这笔“智商税”的缴纳把自己的心智提升到正常水平。
如今,专栏已近尾声,我订阅之初“想把心智提升至正常水平”的目标是否实现了呢?先来看看我的收获,再做定论吧!
一,充分条件——成为能说那话的人
可能是因为伯伯们都有儿子而我爸只有女儿的关系,我妈从小就把我当成男孩子来教养,养成了我独立、强硬的性格。而随着成长我的想法慢慢的和大多数同龄人及长辈越来越不一致,而我又觉得自己了解到的是更新更正确的知识,于是我慢慢开始掉到了“说教”的大坑里。尤其是在妹妹慢慢长大开始上学后,这种情况急剧恶化。
那时候我还在读书,因为关心她的成长,所以几乎每次给家里打电话都会演变成我对父母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的说教。我迫切的想让他们学到更先进的育儿理念和方法,因为就这么一个妹妹,还比我小15岁。从心理上的感觉来说,简直是把她当成下一代在看待。然而,我自认为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被父母接受了吗?并没有!有时候争论到激烈处我爸甚至会说“你才多大?!你懂什么?!”之类的话。
可是现在,我爸却成为了我的“忠实拥趸”,我提出的意见他几乎都会接受并执行。那,情况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变化的呢?
我仔细地回忆了过去的几年里我爸的不同态度。我发现,第一次他不再仗着年纪粗暴地否定我的看法是在我硕士毕业并且找到了一份超出他期望值的工作之后,那时候他虽承认我说得对可是也不会真正去实行,尤其当需要他去付出一些实际行动的时候。再到后来,随着我出国出差和大幅涨薪,我爸对我的意见的看重程度也越来越高,慢慢地变成现在几乎是“我说的都对”这种情况。
现在看来,我和我爸之间这种话语权的演变过程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例证,证明了“能说那话”真的是“要多重要就有多重要”!
不论你想影响或者改变什么,也许是家人、朋友、同事,也许是行业环境,抑或甚至是世界,“成为能说那话的人”都是你能成功做到的充分条件。
二,财富自由——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罗胖说“订阅《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的人很多都是别’骗’进来的”,可我认为我不是被“骗”进来的那一拨。因为我并不是一看到专栏的名字就立马订阅了,我认真试读了。
读第一篇《我为什么要开这个专栏》时我蠢蠢欲动、跃跃欲试,觉得跟笑来老师一起成长两三年甚至更久是一件特别吸引我的事情。可这时我的蠢蠢欲动、跃跃欲试却没能让我立即点下“订阅”按钮并付款。
接着我打开了《你真的理解什么是“财富自由”吗?》,然后我就震惊了:我叫嚣着要实现“财富自由”,可是我却从没准确思考过“财富自由”到底该如何定义,只想着“等我挣够了钱我就退休不干了”,可是多少钱是个够呢?我没思考过。我不禁拷问自己:我真的有把“财富自由”作为我必须实现的目标吗?真的有吗?
然后我就看到了文章中笑来老师去查各种资料尝试给“财富自由”下一个尽可能准确的定义,最终他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所谓的个人财富自由,指的是某个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了。看到这里,我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心中那种受到强烈刺激后迫不及待地想向牛人学习的欲望,我立即完成了订阅,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
我非常认同笑来老师给“财富自由”下的定义:我们追求的其实是自由,对财富的多少没有一个硬性的标准,只要能满足生活所需,让我们可以不被生计所拘束,能去做自己想做的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财富自由了。现在,我明确了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我也明确了某一天实现财富自由后我要做什么,我正走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路上......
三,注意力 > 时间 > 金钱
财富自由是一个几乎人人都想实现的目标,我也不例外,然而这个目标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实现的。要想实现它,我需要不停地打磨、更新自己的操作系统,而且这打磨、更新必须要从一个个基础概念的颠覆性认知开始。这些基础概念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注意力 > 时间 > 金钱”。
在了解到“注意力 > 时间 > 金钱”之前,我的世界里充斥着这样的论调:挣钱不容易啊,一定要能省则省啊;出门打车多贵啊,近就走路,远就坐公交车;不要去外面吃饭,浪费钱,自己在家做多省钱;买东西上淘宝啊,多找找,总能找性价比高的;家里的卫生还要请人做?你自己有时间不做你干嘛去?!......
现在想来不禁毛骨悚然:我竟然无知无觉地在这样的世界里生活了这么多年,并且从来没有觉得这样不对过!整天为省一些芝麻大小的花费去耗费自己不可重来的生命,还觉得自己真是会过日子。却不知这种思维方式简直是蠢到不可救药,活该穷!
真是庆幸自己有机会能更正这样错误的观念,庆幸现在的自己深刻地认识到了时间远比金钱来的重要,而注意力又远比单纯的时间来的重要。因为把为了省钱而额外耗费的时间花在想办法去赚更多的钱上面是一件划算好几个数量级的事情,尤其是在考虑了成长的复利效应之后。
现在的我已经基本养成了用金钱来换取时间的习惯,那换来的这些时间都用来做什么呢?
四,什么最重要?——自己的成长
以前的我从没想过我这一生要过成什么样子,总觉得那还是遥遥无期的事。这样的我,自然也不知道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竟然是“选择”。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中午到底吃什么好呢?晚上的同事聚会我到底去不去呢?今天做饭吃什么菜好呢?去哪家超市买生活用品划算呢?我到底要不要跳槽呢?A男和B男到底哪个更适合做老公呢?
这些选择有些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而有些却是影响生活质量甚至人生轨迹的大事儿。小事儿选错就罢了,可是大事一旦选错付出的代价可不是一句“算了”就能抹平的。所以,“选择”就成了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选择什么呢?选择去做当前的情况下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成长!因为,只有成长才能让我达成实现梦想的充分条件——成为那个“能说那话的人”!不论是用钱换取的时间,还是调整出行时间点换取的时间,都要用来做能让自己获得成长的事情,才能不负付出的代价。
五,成长的正确姿势——多维度
成长毋庸置疑是正确的事,那我应该怎么去正确地做这件事呢?是应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还是尽可能的多涉及一些领域呢?
记得大学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去考了驾照。其中,有一些同学的理由是以后找工作会更好找一些。我当时觉得很纳闷儿:“会开车跟找工作有什么关系啊?!我们学的可是通信工程啊!”同学说:“通信维护不就需要开着工程车去吗?!假若我和你一起应聘这个职位,专业技能咱俩不分上下,但是我会开车你不会,你觉得公司会要谁?”我当时光顾着震惊了:好像真是这么回事儿啊!现在想来:这不就是“多维度竞争”吗?原来我早已经历过多维度竞争,只是当时我没认出它来。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跨界”早已成了不可避免的趋势。只掌握一门技能已远远不够体面地存活于世,除非能做到该领域的前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但是做到这样程度的难度可想而知。记得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吗?要想成为一个领域大师,需要在这方面专注地耕耘10000小时,换算成工作的节奏,则是10年!先假设花10年精力我们能成为大师,我们来看看我们是如何成为大师的。根据“80-20”法则,我们会用这10年中的2年来掌握该领域80%的知识,然后用剩下的8年来啃剩下的20%的知识,这样最终成为了万里挑一的大师。
可是若我们用5个2年来学习5个领域各80%的知识,学成后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0.2✖️0.2✖️0.2✖️0.2✖️0.2=3.2/10000,10000个里面大概有3.2个这样的人。这样看来似乎还是成为大师的稀缺性要更高一些!可是这是在世界发展的方向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是如今的世界发展得太快,若是还不等咱们学成大师,这个行业就已经迅速衰落了,我们该何去何从呢?所以,“多维度成长”脱颖而出的可能性显然更大!我们当然要选择更有可能干成的事情。
2/7年已悄然拉开了帷幕
从16年8月到17年8月,一年转瞬即逝!这一年间,我成长了吗?我成长了!我成长了非常多吗?自认为并没有!觉得自己还是掉入了那个坑——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不过,有一点值得庆幸的是:这一年学到的这些不可逆知识让我再也无法回到过去那种无知无觉的生活。我在改变,挣扎着从坑里爬出来,挣扎着爬向第一座里程碑!
如果说16年到17年我的主题是“认知升级”,那么17年到18年我的主题则是“人至践则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