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太简鼎力智荐,苏老泉名震京师。】
苏洵发愤读书,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学得了满腹经纶,写出了不少好文章,渐渐的为川西名士所推重,虽有小名声但还是不为世俗考官所赏识,年近半百,竟然连个秀才也没考上。不过有花自然香,有才人争传,一传十,十传百,竟传到镇守成都的张方平耳朵里去了。张方平读了他的文章,认为是班马再世,便请苏洵到成都去,保荐他出任成都府学教授。可是报到朝廷半年多了也批不下来。苏洵深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年岁不等人,只有把报国的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了。于是向张方平请了假,准备送苏轼、苏辙两兄弟进京考试。
苏洵有个老朋友叫雷太简,时任雅州太守。他听取大家的意见,便转道去了雅州,向老朋友说明了现状和想法。雷太简劝苏洵不要灰心,当今是欧阳修任翰林学士,他以为国求贤为己任,要是有人能把你推荐给欧阳学士,你就再也不愁报国无门了。
苏洵听说后非常高兴道:“老兄愿为我写封推荐信吗?”
雷太简:“我只是个边鄙小官,人微言轻!”
苏洵:“你是要我奔走于权势之门吗?”
雷太简笑道:“我知道你的为人,有骨气!但权势之门也不能一概否定。如果投到窃取权势、擅作威福者之门,固为人所不齿。但投身到正直立朝、忠贞为国者之门,又安能玷污你什么清白!”
让苏洵思考了一会儿,雷太简接着说:“你眼前就有一个,镇守成都的张方平不就很赏识你吗?”
苏洵便说了自己在张方平门下住了半年多,报请任一个成都府学官也批不下来。
雷太简:“他为什么不向欧阳修推荐你呢?”
苏洵被问得目瞪口呆,半天不知道怎么回答。
雷太简沉默了半天,才突然想起张方平是与欧阳修等政见不合才奏请外调成都的,这可难办了。
雷太简:你一片忠心为国,却年近五旬,若能即时荐之于朝,尚不失为国家一栋梁,否则你将成为困守山林一老叟而已!
雷太简一拍大腿道:“一定要张方平张益州给欧阳修写推荐信!”
第二天,雷太简不仅给张方平写了信,还给欧阳修和当朝宰相韩琦也写了信。嘱咐苏洵,送子进京,一定要取道成都,拿到张方平给欧阳修的信是关链。同时反复交待,到了京域,一定要带着推荐信先见欧阳修,后见韩琦,并对呈送什么诗文等细节,均一一作了祥细具体的交待。
苏洵过成都时拜见张方平,呈上雷太简的信。张方平拆开一看,便激动地叹道:“我一外官,何是路载!当今进退天下之士者欧阳修也!我岂能以私嫌而埋没贤才!”立马为苏洵给欧阳修写了封推荐信。
苏洵带两个儿子一起到了京城,立即去拜 见欧阳学士。欧阳修是当代文章宗师,又执掌翰林院,权衡天下之士,当时的全国读书人无不以能登欧阳学士之门而感到荣幸。加之是开科取士之年,天下举子云集京城,去拜见欧阳修荐,如潮水般涌动,源源不断。但欧阳修被任命为取士的主考官后为避嫌,谢绝接见考生。所有求见的人都只能留下介绍信、名贴及诗文听候通知。苏洵也只能跟大家一样留下这些东西后返回旅店休息。
这天,欧阳学士 回到翰林院,助手梅圣俞告诉他:“有个雅州太守竟然推荐起眉州的苏洵来了,怪哉!”。
欧阳修:“这有啥奇怪的,这个雅州太守雷太简倒是个 出了名的热心肠,他不会随便乱推荐的,把信给我看!”
梅圣俞又说:“还有与你政见不一的张方平也推荐了苏洵。”
欧阳修让梅圣俞看张方平的信,自己便看起了雷太简的信。
太简在信中叙述了同欧阳修旧情之后,称明公受皇上知遇,执掌翰林院,进退天下之事,有一言九鼎之重。自愧德薄无能,为一边鄙小吏,职卑言轻,未便同明公书信往来。今日冒昧进言,实乃眉州苏洵,学富才高,张益州称他是“班马再世”,太简认为是王佐之才,见贤不举,不利于国,故冒昧推荐前来拜见。令苏洵进而为国效力,或退而老死于山林,均看明公。明公乃众望所归,当不负天下人之所望矣!
欧阳修看罢笑道:“太简如此诚恳推荐,定非无能之辈!”
梅圣俞看完张方平的信说:“张益州不以私嫌而埋没贤才,一心为国荐贤,赤胆忠心,令人感动。”
欧阳修一听立马激动起来:“他们有如此热情,我们司职其事者,岂能无动于衷?”立即拿了苏洵的文章来看。
他们不看还好,一看便爱不释手,连饭也忘了吃,还不断赞叹:“高才……奇才。”立即通知苏洵到翰林院相见。
欧阳修接见苏洵后,十分赞赏其才干,立即推荐给当朝宰相韩琦。
苏洵见到韩相国,呈上雷太简的书信。韩相国边看边点头自语道:“太简也不忘师鲁。”
韩相国看完雷太简的书信,便要看苏洵的文章。苏洵按雷太简的安排,只呈上《心术》和《远虑》两篇论父,一篇讲为将之道,另一篇讲治国策略,正合了刚入相不久的韩琦口味,看得十分专心。
苏洵乘间隙时间问了相国左右,方知相国最尊重的文 人尹洙字师鲁。原来雷太简的信是从怀念尹师鲁引出苏洵,说尹师鲁死后,再也没有人可以媲美苏老泉了。用意是想把韩相国敬重师鲁之心,引到苏洵身上来。
苏洵的文章,内容丰富,持论确当,文笔凝练,颇有真知卓见。韩相国看后,不禁叹道:“此非师鲁所及也!”
从此,苏洵成了相国的座上客。韩琦在家私宴二三副宰相时,即使是六部尚书也很难参加 ,而秀才都没考中的苏洵却能受邀赴宴,常常即席赋诗,很快就名震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