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的端午节在现代生活的多样和与高考的“不期而遇”的影响下,过节的氛围和热闹似乎不比从前了。
大约十年前的端午节,像我这样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过端午时的节日氛围还是相当浓厚的。
那时候的端午节对于我们这些小孩来说,期盼的程度不亚于春节。因为,过端午和过春节一样有好吃的,即使在外务工的父母在这时也会回家的。十年前的端午,并不像现在这样农村里的人比较少。那时候的农村过端午的人如同过春节那样一样多,乡里乡亲的人都在一起,好生闹人。
过端午,我们这些嘴馋的小孩就有的吃了。印象中的端午最不可或缺的两个习俗就是吃粽子和吃咸鸡(鸭)蛋。
母辈祖母辈们则忙着包粽子,光是包粽子这个活来说,也是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的。我虽不怎么会包,但制作的工序和材料略知一二。包粽子首先得弄好粽叶,把采摘好的粽叶用水清洗好,放在屋外晾晒,待晾好后用绳子之类的物品将其捆绑好,等到端午节前夕拿出来作为包粽子必不可少的材料。当然,包粽子你还需要糯米和红豆之类的辅料,还有用来捆绑粽子的麻绳。在包的时候你还需要用筷子来作为包粽子的辅助工具,筷子在这会的用处一是用来将糯米和豆子等辅料更好的装入粽叶中,二是用来使粽叶捆绑粽子更方便。将包好的粽子用麻绳捆绑在一起连成一串一串,用大锅土灶烧火煮。煮到一定时间,起锅。一锅香喷喷的粽子就这样做好了。小时候吃粽子必不可少的是要用白砂糖拌着吃,爱吃糖似乎是小孩子的天性,平时想吃糖得偷着吃,大人们总是不让我们吃,怕对我们的牙齿不好。过端午吃糖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因为有了粽子,我们吃的就不是糖了而是粽子。
过端午还有一样吃的能让你吃个够。那就是咸鸡(鸭)蛋。
我们小时候过端午,大多吃的是土鸡咸蛋居多,那时候养鸭在农村里比起养鸡来说,还是少了许多。吃的蛋自然就鸡蛋居多了。
腌制咸鸡蛋也是一门技术活。吃起来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但这门技术活对于我们的母辈来说都是必备的。腌制咸鸡蛋,需要密封罐、水、盐。将鸡蛋放入密封罐内,放入水和盐,然后将罐密封放入阴凉处。盐量的放入和鸡蛋放置罐内时间的把握至关重要,这决定了腌制的鸡蛋的风味。农村的妇女们腌制鸡蛋大多是通过口耳相传凭借着腌制经验来完成的。
端午吃咸鸡蛋与平时还有点不同,除了量多吃的时候管够外,还有一点就是有专门用来装咸鸡蛋的装备。这一装备对于我们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在端午时人手一个。这装备我们称它为“鸭子袋”。这一装备大多是比我们年龄稍大的姐姐们帮我们编织的。姐姐们心灵手巧每逢端午都会为我们精心编织,有了这一现在看来颇为有趣的装备,过端午吃咸鸡蛋就更有“味道”了。
一个“鸭子袋”能装不少的咸鸭蛋。小时候顽皮的我们总喜欢把咸鸭蛋装满“鸭子袋”,挂在脖子上,与那时村里的小伙伴在村里到处晃荡,将这一“零食”随身携带。同龄的小伙伴间彼此还会对各自的“鸭子袋”和咸鸡蛋等评比一番。谁的“鸭子袋”漂亮?谁的咸鸡蛋好吃?
那时候我们农村过端午,纪念屈原似乎对于我们农村人来说显得有点太“高大上”了,我们过端午过的更多的是亲情,驱邪祈求平安无病,守护世代相传,习以为俗的传统。
如今过端午,人们讨论更多的是关于“高考”的那些事,那些当初让我们吃的津津有味的粽子和咸鸡蛋则提及较少了。还有件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每逢端午前后必会下雨,雨如同粽子、咸鸡蛋等一同成为了端午必不可少的“习俗”。
今年端午,由于我工作的地方离老家较近,提前与爸妈商量好这次端午回老家过节,特意嘱咐了老妈要准备好粽子和咸鸡蛋等带回老家。有了粽子和咸鸡蛋我又可以过一个如同小时候般让我“嘴馋”的端午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