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产品
如果要给本文所说的产品编一个数据条目的话,会是这样的:
产品=有形实体+无形服务+使用情境
在我眼里,从今而后的产品都不会以单一形态、在某一时间单独存在;它应该是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实用操作来展现价值点,将情感化慰藉提供给用户,并能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代入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中。
譬如星巴克吧,它的色彩、香味、流程、工序、布局、陈设、长宽高、材料、曲线、转换、形式、口味、以及服务员的话术和笑容,全部都是经过精心安排和调配的,这些元素和你点餐时候得到的咖啡、蛋糕、各种饮料一起构成了星巴克产品的全部,星巴克就是一项完整的产品,它的目标是成为人们除了家庭和工作场所之后的第三个活动空间。
从现在起,像星巴克那样,我们认知的产品将会是一个许多价值点和体验的总和。
新产品的那些关系
发起一项新产品并为之投资的,在这里暂时命名为产品之父。他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内扮演了类似电影制片人的角色。本着一向比较傲娇的作风,我不会给我所说的产品之父这个金主列出各种描述性数据,按照经济社会的潜规则就默认为企业吧。
企业是天然的产品之父,因为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实现这个目的只有两种途径:一是满足需求,二是诱发欲望;前者立足当下,后者看重未来。
两种途径都必须借由产品来实现的。
企业凭借满足需求和诱发欲望的本事来创造顾客,需求和欲望就是一切产品之源;从本质上来说,欲望是第二层面的需求,更深刻更隐晦更原始(我知道你们想到啥了)。
满足什么样的需求就是产品的目标,它同时也是产品存在的根本。一直以来和很多人谈天说地总会提到想做点什么事要做点什么事,我总会问一个问题:你想做的事和你要做的事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或者创造什么机会?
这个问题是一个新产品从概念发轫到日后上市运营最核心的思考,也是对产品人综合素质的最残酷考验,直接测试产品之父们的市场敏感度和产品汪的需求采集和分析能力。
产品的起手式
需求采集的方法有许多种,但是百变不离沟通,沟通不是耍嘴皮子,沟通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模拟对方的角色融入他们实际的工作和生活,用双方都能理解的现代汉语普通话谈心。鉴于汉语本身就是一种高语境语言,所以同一个问题请多问几次,排除二义性和模糊化。
这是每次和他人沟通之前我都会在笔记本中偷偷画的乔哈里窗格,作用无他,提醒自己不要太主观,对问题和事件的判断不要先入为主。
这里列出常用的需求采集方法,虽然大部分都没什么卵用,事实上唯有面对面的唇枪舌战之后才能真正明白需求所在。
提醒一点,不要迷信市调。一方面市调的样本肯定是有限的,有限的样本不一定能够反映市场的特征;第二方面,被调查的对象能够告诉你的永远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而我们通常想做的产品都是面向今后的市场,昔日往事可以借鉴,要是用来指导将来就有的你好看了。
亨利福特说,哥当年要是去做市场调研,美国人民肯定会告诉我他们需要一匹更快的马。
需求明确之后,目标自然清晰,产品才应该获准立项,产品的目标界定出项目的范围,项目的范围告诉我们现在需要做些什么事,暗示我们之前流星般划过脑海的众多IDEA哪些才是靠谱的,毕竟言语就像风,毕竟我们不能拿有限的生命去投入尽做不靠谱的事。
就目标达成共识之后,基本上对未来可能面世的产品有了一个大差不差的概念,知道用户是谁(我不喜欢客户这个词,腐朽的商业味道太浓了,而且有歧义),知道他们可能怎样去用,知道用了之后产品能够输出怎样的结果帮助用户得到他们想要的。
过了这个阶段,就是产品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候了,去积极的脑补出用户使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吧,如果有时间还可以给张家阿姨隔壁老王们画像,顺便写写张阿姨和老王使用产品的片段故事。为了凸显逼格,我们把脑补的成果记录下来,叫作服务蓝图。
到案例展示阶段了
现在开始一个案例。
天能集团是国内生产电池的龙头企业,是电瓶车锂电池的主要供应商,最近想进入电瓶车整车市场。
这是项目背景,对于电瓶车市场来说,天能将以搅局者的身份介入。介入之前从五个方面初步分析电瓶车行业:
经过市调,目前电瓶车市场消费者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锂电池上:太沉重,充电时间太长,安全性不足易被盗,续航不足。直觉的反应是,如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天能就实现了创新和突破,等于撕开了一道口子。
然后在听完转述之后,我还是习惯于用最简单的方法还原真实的产品形态。
在分析现有产品的时候,我一直比较钟爱这张表,其中的基本元素可以随意摆弄,比如你想过造一辆用来炫富的、很具有科幻色彩的、具备独立悬挂的电瓶车吗?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一千个用户同样也有一千个乔布斯。
本着MVP精神,我舍弃了其他脑洞大开的创意,仅仅想改变使用方式,变购买独占式为分时租赁式,因为这样一来天能市调发现的问题都能解决,不必购买就不必充电,不必充电的话锂电池重不重谁都不会去关心,会不会被偷与用户也无关。当然本质原因是因为我对分享经济的情有独钟。
上述表达用一句话来描述就是,我想以分时租赁的方式来提供电瓶车使用权,解决市内便捷性通勤的问题,整个产品的服务蓝图如下:
其他务虚的工作
到目前为止,这张蓝图是最关键的因素。在商业层面,它是融资路演的脚本;在项目层面,他给出了工作范围和业务流程,划定了各种类型的项目干系人和相邻系统。
在普适性的项目研发活动中,我们正是以此来决定要做什么事,以及需要做到什么程度的。这个过程就是传说中的业务分析阶段,输出业务事件清单和业务用例(BUC)。
业务事件清单列明了所有干系人和相邻系统与本产品之间的互动,罗列了产品需要输入和输出的各种数据流,定义了数据流的类和属性,通过数据流的类和属性计算出功能点,用来估算工作量。
工作量(人月)=(功能点数量÷150)×功能点数量的0.4次方
正是这些数据写入和读出的推送和接收,使得用户和用户、用户和系统、系统和系统之间形成了一张业务关系网,支撑起产品既定的目标。
通过对业务用例的解读,得到产品用例(PUC),现在可以根据产品用例来建模了,这时候曾经抽象的蓝图式的产品概念开始具象化,开始向可分解的工作流靠拢,总结一下,就是这样的流程:
恭喜你,一项新的产品现在可以动手开工了。
(累了,不写了,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文/罗方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