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才的专业种类是有明确的划分的,什么样的人才的专业特长堪任什么样的官职,也有明确的要求。
治国人才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十二种类型:道德品行专家(清节家)、政法制度专家(法家)、计策谋略专家(术家)、综合决策型专家(国体)、综合事务型专家(器能)、批评督察型专家(臧否)、技巧型专家(伎俩)、通权达变型专家(智慧)、著述编辑型专家(文章)、文化传授型专家(儒学)、能言善辩型专家(口辩)、勇猛善战型专家(雄杰)。
道德品行出众,行为举止可为表率者,称为道德教化专家(清节家),季札、晏婴是代表人物。设立政治法律制度,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者,可称为政法制度专家(法家),管仲、商鞅是代表人物。洞察时事变化,制定安邦治国的奇谋妙计者,可称为计策谋略家(术家),范蠡、张良是代表人物。
如果完善地具备了清节、法、术三种专家素质——道德人格能移风易俗,政治法律制度能匡正天下,奇谋妙计能克敌制胜,可称为综合决策性人才(国体),如伊尹、吕望;如果具有了三种专家素质而不完美——道德品行能为一郡表率,法令能整顿地方秩序,权术能灵活处理具体政务,可称为综合事务型人才(器能),如子产、西门豹。
上述三类专家又各自分别衍生出一种次级人才:道德品行专家(清节家)的衍生人才,失去了清节家宽宏大量的本色,只能分辨是非,检查责备,可称为批评督察型人才(臧否),如子夏的门徒。政法制度专家(法家)的衍生人才,失去了法家首创精神和深谋远虑能力,只能在操作层面施加技巧,可称为技巧型人才(伎俩),如张敞、赵广汉。计策谋虑家(术家)的衍生人才,失去了术家创立法则并传之后世的能力,只能用灵活的权术应付突然事变,公平正直少,而诡计权诈多,可称之为通权达变型人才(智意),如陈平、韩安国。
上面八种人才,实际是以三种专家(清节、法、术)为基本素质,所以尽管有所变化,但都属于经邦治国所需要的政治人才。
有人善于编写撰述,可称为著述编辑型人才(文章),如司马迁、班固。能传授圣人留下的思想文化知识,却不能直接从事政治事务,可称之为文化传授型人才(儒学),如毛公、贯公。不能深入辨析道理,却能在辩论中对答如流,可称之为能言善辩型人才(口辩),如乐毅、曹丘生。胆量、气力和用兵战略都十分出色,可称之为勇猛善战型人才(骁雄),如白起、韩信。
上述十二种人,都属于大臣官员人才,而不是君主之材。君主之材,既聪明过人,又中和平淡,具备各种人才素质,却不偏好任何具体政务。所以,君主以无为顺应人才规律,十二种人才就会各自在最合适的职位上发挥作用:
道德教化专家(清节家),负责国家意识形态工作部门,从事思想教育工作(师氏之任)。
政法制度型人才(法家),负责公安司法工作部门(司寇之任)。
计策谋略型人才(术家),辅佐最高决策机构,协助国家大政方针(三孤之任)。
综合决策型人才(国体),负责最高决策机构,研究决定国家大政方针(三公之任)。
综合事务型人才(器能),负责行政机构(执法机关)工作,处理日常政务(冢宰之任)。
批评督查型人才(臧否),辅佐道德品行专家从事国家意识形态部门工作(师门之佐)。
通权达变型人才(智意),辅佐综合事务型人才处理日常政务(冢宰之佐)。
技巧型人才(伎俩),负责国家的工业生产和工程建设部门(司空之任)。
文化传授型人才(儒学),负责用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并安抚人民(安民之任)。
著述编辑型人才(文章),负责国家历史、文化典籍的编纂、整理、保管、研究等部门的工作(国史之任)。
能言善辩型人才(辩给),负责外交、礼宾部门的交际接待工作(行人之任)。
勇猛善战型人才(骁雄),作为军队的将领,率军作战(将帅之任)。
总之,君主无为之道确立,人臣则各尽其材,无需竭尽智谋就会天下太平。如果君主不能无为,偏好一种人才,那么只能使一种类型人才得到重用,而其他类型人才则不能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