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这首诗,写的是回娘家。
第一节,以“葛”起题。回娘家,怎么会跟葛扯上关系呢? 别着急,这正是中国人说话的特色。想要说什么,先从别处讲起。葛,是一种蔓生植物,纤维可以织布,编麻绳,做麻鞋。当然,现在这种东西都很少见了。葛,说的是女主人。先说葛长得长,在山谷中很茂盛。然后又说到了黄鸟,黄鸟在灌木丛上开心地鸣叫。还是没有提回娘家的事儿。
那个时候的女子,是要依附男子才能生活下去的。男子要是变了心,女子可能就会命运凄惨。这样的诗,在《诗经》中也有不少,可以算作是“弃妇诗”的鼻祖。不过,我们今天先不聊这个。
《葛覃》中的女主人还是相对幸福的。因为葛是藤蔓植物,必须依靠树木才能长得更好,不然就跑到泥地里了。同理,女主人则必须依靠男子和他的家庭。既然说“葛”长得很茂盛,那就说明女主人的生活还可以。至于其他的理由,下面会讲到。
接着说“葛”和“黄鸟”。很多人该奇怪了,怎么这两件事情就跟回家有关系了?
先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重点在一个“集”字。
从“集”字的演变形态可以看到,最初的“集”字,是一只鸟雀落到树木上。后来用三只“隹”,表示有很多鸟落在上面,就有了“集合”的意思。三只“隹”不是实指,古人的“三”,有时候是“很多”的意思。只是后来大家嫌写三只“隹”太麻烦,又改成了一只,可“很多”的意思却留了下来。
那么问题来了,女主人看到很多只黄鸟落在树上,她想家了。中国人经常说,睹物伤怀,看到这么多只鸟在一块叽叽喳喳,女主角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自己的娘家人。
可不对啊,下面还是没有说回娘家的事儿啊。
接着说“葛”,第二节聊的是用“葛”织布的事儿。“葛”怎么织布呢?割下来以后,大锅煮,剥下纤维皮层,用来织布。布有两种,一种是“絺”,细布; 一种是“綌”,粗布。可葛的纤维比较粗,不管织出来的是细布还是粗布,透风都很厉害,所以基本做不了冬衣,主要是用在做夏天的衣服上,因此它们也被称为“夏布”。说完了采葛织布,还不忘总结一下: 服之无斁。这句话就了不得了。为什么这样说?“服之无斁”这句话,是女主人的视角出发来讲的。什么意思呢?是说,干这些活儿,一点儿也没有厌弃的意思。可见,女主人是个任劳任怨、勤恳持家的角色。
接下来,到了第三节。铺垫也铺垫够了,还说正事儿了。这是中国的特色,求人办事的时候,先拉家常,不说正题,先看对方的态度再张口; 谈生意,先吃好喝好,最后才谈签合同的事儿。
女主人终于聊到正题了,先叮嘱保姆或者女管家(师氏),然后向公婆和丈夫报告。
这里插一句,先解释一下个别字的意思,方便理解。“言”、“薄”都是语气助词,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害”,通曷,“哪一个”的意思。
那你该说了,这里面没有提到公婆和丈夫,你怎么知道是谁?那就要讲到“告”字。上牛下口,最初的意思是用牛做牺牲,然后祷告,祈求祝福,后来引申出了哀求、大声控诉、揭发等意思。这些意思里面,最接近的,那就是“哀求”了。
为什么回个娘家这么麻烦?还需要向家里人打报告?不打报告不行吗?
答案是:不行。古代的女子回家,通常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经过允许的回娘家,一种是被男方抛弃,强行送回去的。我们中学的时候,都学过一篇课文,叫《触龙说赵太后》,就提到了这个。赵太后的女儿嫁给了燕国国君,那个时候,嫁到别国,基本上母女这一辈子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尽管如此,赵太后每年祭祀的时候,还不忘祷告:必勿使反(千万不要被燕国给送回来了呀)。当然你会说,偶尔可能也会有逃跑的呀,不过这里发生这种事情的可能性很小,我们暂且忽略吧。
接着说打报告。既然要打报告,那肯定少不了要通知公婆和丈夫,因为要是没有他们的允许,私自回家可能会出大问题的。
告诉完公婆,然后又提到了“归”这个词。今天的“归”那就是回家一个意思。这首诗里的“归”,等同于后面的“归宁父母”,也就是俗称的“回娘家”。
想要回个娘家,这么费劲,绕了半天,才说到正题。就这样,女主人得到了回娘家的准许。可她还没有走。临走之前,她又叮嘱了一番: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
这些话是跟谁说的呢? 是她自己洗完衣服再回娘家吗?应该不是。
应该是前面提到过保姆或者女管家。“私”,指的是内衣。衣,指的是上衣或者外衣。因为当时有“上衣下裳”的说法,所以有可能指的是上衣。
女主人叮嘱的话,就很清楚了。内衣怎么洗,外衣怎么洗,哪一件该洗,哪一件不用洗,都一一做了交代。真的是一位持家有道的贤惠妻子。虽然日常辛苦一些,可家里毕竟还有保姆,所以才说她其实还算是一个相对幸福的人。
《诗经》专题第2篇,总第00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