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霓裳
2020年7月17日,携刀杀害女儿9岁男同学的林建厦,被执行死刑。
2018年9月19日下午,温州瑞安,林建厦的女儿小林与9岁的同学被害人叶星在教室里发生小摩擦时,被叶星打到眼角。因为叶星没有公开向小林道歉,林建厦心生不满。两天后他随身携带事先准备好的刀,来到学校,将叶星带到男厕所残忍地杀害了。
林建厦的狭隘加上冲动,不仅葬送了两条人命,更是给两个家庭带来了毁灭性的伤害。
这件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沉思?
理性看待孩子的同学矛盾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磕磕碰碰是很正常的。可一些家长的反应却超出了正常的范围。
这源于父母心中的不安全感,加上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客观上的因素。比如,近年来关于校园霸凌和孩子欺负同学的打人视频不断流出,无疑让不少家长更对自家孩子的安全充满着担忧。
另外,孩子的安全感和心理健康的话题越来越引起家长的重视,这本是好事。但它同时也让一些内心缺乏安全感的家长,对孩子产生了一种过度担心和过度保护。
其实,孩子的内心没有那么脆弱,正常的同学矛盾和挫折,不会对他们产生明显的伤害,甚至反而是提供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让孩子学会自己如何更好去面对,有利于锻炼孩子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学到如何适应关系,如何更好地与同学相处。
然而,许多家长并不相信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想干涉孩子的事,认为这样就是对孩子好,给孩子最大的保护和支持。
这样做的结果,看起来很在乎自己的孩子和重视孩子的感受,实际上是以自己的需求代替了真实的孩子需求。
网友“麦天Melody”说了这样的一件事:
我刚做培训班老师时,A学生用纸不小心划到了B学生的脸,有点轻微划痕,当时A学生就道歉了,B学生也说没事,不怎么疼。
不料家长却不依不饶,第二天B家长怒气冲冲地打电话来,还说要找人打A学生和家长。我劝解了很久也没用,只好打电话告知A家长。起先A家长说等有空碰到了再道歉,我只好告诉他B家长已激动到要打人了。A家长一听也怒了,说他不怕。
这边大人剑拔弩张,孩子却早已和好了。B学生为此画了一幅画,画上是他和A同学一起上课一起玩,他告诉他家长同学是无意的,不要生气。
最后两家长在孩子的影响下,还成了朋友。
很多时候,孩子之间的冲突都是偶然发生的小事,孩子自己并未觉得有什么,大人的参与反而可能造成伤害。
当孩子有矛盾冲突时,尽量帮助孩子学会自己去解决。
这是让孩子能够有效地保护自己的长期应对方式。
如果父母总是强行为孩子出头,甚至冲动行事,很容易扩大事态。这不是真正在为孩子考虑,而是父母在解决自己内心的焦虑。
父母不可能代替孩子处理所有的矛盾和冲突,如果总是插手剥夺了孩子自己学习解决问题的机会,孩子离了父母将很难应对自己生活中的关系与冲突。
林厦建因为一点小事杀死女儿的同学,他真的是在为女儿考虑吗?不,他解决的是自己内心的焦虑。是他自己咽不下这口气,而不是女儿。
当他告诉女儿自己要杀了叶星时,女儿多次苦苦请求他不要这样做。可他却一意孤行,觉得这样“一了百了”。
一个人内心缺乏安全感的最重要表现,就是一心只想立即要结果,不愿意经历过程。因为,结果是可见的、确定的,而过程包含了太多的不可见与不确定。
当家长一心只想快速达到可见的效果时,他们往往只看到自己当下的需求,却看不见孩子以及长远的结果。
父母心疼自己的孩子,保护孩子,初衷是没有错的。
问题在于,当父母采取了自以为是的偏激做法后,不仅无法保护孩子,反而可能让孩子受到了更严重甚至和长远的伤害。
难道杀了叶星,女儿今后就不会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了吗,就不会被欺负了吗?
恰恰相反,他让女儿不仅永远失去了父亲的爱与保护,更让她终身活在"父亲是杀人恶魔"的阴影下,同时无法面对男同学的家人,甚至很难面对同班同学,面对他人异样的目光。
这样的后果,父亲在自己一时的泄愤与痛快之时,可曾想过?
家长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
家长的秉性,决定着孩子命运。许多孩子之所以软弱,是因为父母内心没有力量,从而也无法给自己孩子力量。
他们自身就缺乏安全感,所以,也很难给孩子安全的港湾。
许多孩子内心脆弱,往往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于家长的过度保护,或家长的不信任与伤害。这两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内心都没有安全感,也就无法滋生出勇气和力量。
林建厦杀人后,多次为自己辩解,说自己是长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杀人时不受控制,完全没有意识。他不仅对杀人恶行毫无后悔之言,也没有向受害者和家属道歉,更没有想过如何避免伤害。他从头至尾想的都是如何推脱罪名。
这样一个严重自我中心、漠视他人的人,他的一切做法都是为了自己的需要,却毫无承担后果的勇气与能力,更无法成为孩子真正的坚强后盾。
当孩子受到欺负时怎么办?
一、首先家长要先弄清楚具体情况,再冷静协商对策。
比如询问孩子细节,向老师、同学了解情况,而不是仅凭孩子一人之言。弄清真相后,再与老师和对方家长协商沟通如何解决。
如果事情得不到妥善的处理,或类似的情况重复出现,家长也可以通过其他合法途径理性处理,并教会孩子如何去面对,在这个过程中给孩子以心理上的最大支持,告诉孩子:“别怕,我们支持你。”
一位家长说:
我家小孩一年级时被人打得脸上都是手印,孩子跟我讲很怕她,不想在这个学校。当晚就带去找教练学散打,就教会孩子怎么下手打回去。过一段时间孩子就有胆量和自信了。其实,吃亏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训练,告诉她学会躲开讨厌的人,如果躲不开就勇敢面对。
一般而言,当家长给了孩子勇气和力量,孩子也会变得勇敢,让事情变得好转,问题也能得以较好地解决。
二、保持冷静,以孩子的感受为主
被欺负的主体是孩子,所以,如何处理应以孩子的感受为主。
如果孩子感觉受到了伤害,再去找相关人员沟通解决,同时安抚好孩子。家长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记住不要冲动,很多悲剧都是冲动造成的。
如果孩子没有觉得什么,就不必太放在心上。这也是孩子必须经历的正常挫折。
三、始终做孩子坚强有力的后盾
父母要让孩子感觉到“我不是孤立的,爸爸妈妈会保护我”。从而更有勇气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忍让和退缩。
在《少年的你》中,陈念就是因为身后没有父母的支持与保护,而成为了霸凌者的目标,才长期遭受欺负。但她至少还会反抗和寻求保护,而另一个女孩胡小蝶则更为悲惨,她因为身后无人,最后被逼自杀了。
因此,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面对和处理问题。如果孩子内心没有力量,家长要做的是给他更多的爱与支持,为他注入力量。
“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深远。”这句话深得人心,但真正能够时刻记住并做到的父母并不多。
谨防偏激的家长
家长的状态决定了他的行为,并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命运。
如果你的孩子伤害了同学,请及时道歉。不要有侥幸心理,不要觉得是小事。这对孩子也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和教育。如果孩子有错,道歉并不丢人,而是勇敢面对错误的表现。
同时,也避免了对方家长的偏激反应。
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丢掉“面子,虚荣,攀比”这些外在的束缚,目光就会变得长远。
有时自己吃点无关紧要的小亏,但能避免祸端。这也是一种智慧。
但现实中,偏激的家长并不少见。
我看到很多网友评论中,都透着这种偏激倾向。
我家孩子6岁上一年级,被一个同班小男孩欺负,开始不敢告诉,我知道了直接群里喊话家长,也让孩子警告他,再欺负就打到他家去。疯了,欺负我孩子,再欺负,真的会打他们家去!
这些偏激的家长都有一个特征,稍不如意,就想毁了一切,他们冲动而不计后果。
2019年5月10日,上饶五小的10岁男孩刘某宸,被同桌女孩的父亲王某建残忍杀害。
事情起因是:2019年5月9日,王某建听到女儿说自己被同桌刘某宸欺负。之后,他在家长群中质问:"刘某宸,打我女儿打得开心吗?"并称既然妻子的几次沟通均无果,那就"只能在校门口等你"。
10日早上刘父送儿子上学后,一直和王某建的妻子何某在手机上沟通,表示儿子会给女孩道歉,班主任也答应了换座位。
何某打电话告诉王某建事情解决了,而此时在学校门口的王某建却因没看到刘父而怒火中烧。他把女儿送回家,并买了一把刀。
当王某建再次来到学校,看到办公室只有妻子和班主任,却不见刘父时,就从后门冲进教室,对着已经被调到了最后一排坐着的刘某宸连捅十几刀后,将他拎起来摔在走廊上。
这两起杀害女儿同学的事件,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家长的偏激。
在瑞安小学的惨案中,林建厦曾联系叶星的爸爸叶万焕说,要叶星在全班同学面前公开道歉。
他说“做错了事要付出代价,这也算是给孩子一个教训;也给别的同学看看,让他们不要再有欺负自己女儿的心思”。
可惜叶万焕或许并对林建厦话里透出的情绪与偏执产生警觉。第二天,叶星向女孩道歉,而不是在全班面前公开道歉。
偏激的林建厦认为没有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思做,顿时怒从心头起。当天晚上他想了两个方案:一是杀了叶星;二是买一箱水果分给女儿的同学,告诉他们不要再欺负他女儿。
最终他实施了第一种方案。因为,后者无法在第一时间解决他的焦虑。
人要学会控制自己,要接受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如自己所愿的现实。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不愿意控制自己,他们总想着能够为所欲为。
武志红说:
如果你太想为所欲为,你是一个成年人,却想活在全能自恋之中,那会怎么样呢?
通常你的归宿就是这么几个地方,医院甚至是太平间,或者监狱,甚至是神经病院。
而林建厦就是一步一步奔向了这样的归宿,先是去了神经病院,后又去了监狱,最后去了太平间(结束生命)。这些都是他应有的结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