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有利于成长的施工单位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找到好工作,这个事情说来既简单,又复杂。简单是指,国家目前还处于大建设时期,工作机会很多,如果不多想,确实是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一个工作。
从复杂的角度来看,如果把大量的工作机会比作鱼目堆,找到一个好工作就相当于找到了“混”进鱼目堆中的珍珠吧。大多数人找工作还是比较慎重,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地域(城市)、行业发展趋势、成长环境、薪酬岗位、求职渠道......
本人结合一些工作经历和相关阅历,基于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出发,对几个较为重要的因素进行分析,便于各位同仁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施工单位。
一、选择地域(城市)
由于施工单位所承建的工程项目往往分布在全国各地(近年来,国外项目也越来越多),很少能确定在一个城市或一个省作业,因此员工的工作地点显得很不可控。
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经常能听到“居无定所”,“四海为家”,“背井离乡”等字眼,这也是很多同仁不喜欢干施工的原因。少部分有想法的往往只是为了离家近,而争取或跳槽回到居住地工作(争取的前提是居住地要有公司的项目),如果居住地后续没有项目,也就只能在居住地工作3年左右(这并不代表能经常回家,因为基本无节假日,要加班,总是会抢工或有急事要处理)。感觉不知不觉就写偏了,哈哈......
我对选城市这个事情是这么看的,既然不可控,那就把握大方向。选地域(城市)就是选成长的大环境,经济越发达的地方(比如北上广深),就越容易聚集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各种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规定(要求)等,会首先在这些地方推行、试点。这就提供了更多“近朱者赤”的机会,也更有条件“耳濡目染”到不少好东西。
虽然地域大环境对很多行业很重要,但是对本行业来说,是否也很重要?因为没在特大城市工作过,我不敢肯定。我想,至少相关单位(地方政府、监管部门、业主、设计、监理等)的整体水平会高一截。另外,大城市的很多好东西势必也会不知不觉的“渗透”给我们,也就能拓展视野,见多识广,学到本事,从而更有利于个人成长。
如果你还是很想家,我告诉你:现在交通发达了(机场越来越多,高铁网逐步全覆盖,各种网约车),只要住在较大的城市,回家也就几个小时的事。有人说,这买票得花很多钱啊,对的,前提就是你成长了,长本事了,渐渐就不会太在意那买票的钱了。
小结一下,选城市的话,首选是北上广深(我个人不喜欢北京,可能是因为冬天太冷),第二是南京、杭州、成都、重庆、武汉、西安等和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最后就是上述未提及的其他省会城市。
二、选择行业的细分类别
现在处于大建设时期,各种类别的工程项目都很多,各施工单位一般都是房建、公路、铁路、地铁、市政等全面“开火”,因为对公司来说,不盈利相当于“犯罪”,所以逐利而行也是理所当然的。
对工程细分类别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仁者见仁,比如“高速公路还能搞xx年”,“这个城市地铁快搞完了”,“商品房存量太大,泡沫太大,过几年就会坠入谷底”......这些说法就属于对未来趋势的判断。我不想说这些细分类别未来会怎样(主要是没那个能力,呵呵),想说说工程施工机械化这个事。
工程施工行业目前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下一步应该会逐步向全面机械自动化转型,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工人的作业技能越来越差(有人说可以加强培训啊,但是人家不用培训都抢着要,培训就是耽误人家挣钱);二是根据现场观察和与工人的交谈得知,愿意干这种苦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三是因物价上涨和供求关系的影响,工费也是越来越高;四是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大量应用各种高科技,工程施工行业怎么看怎么觉得是:反高科技!(这一条分析不理性,就是觉得工程施工应该大量使用高科技才对);五是人员伤亡的总代价(直接+间接)越来越大。
由于很多高风险作业都是人(肉身)在干,那么从概率来说,涉及人员伤亡的安全事故自然少不了。有人会说,造成伤亡还有其他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缺陷......那你怎么不说业主给的钱太少,要想盈利,基本没法规规矩矩的严格按照各种条条款款来施工(这句话有点情绪化,还是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尽量把工作做好、做扎实)。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公司不盈利,员工怎么活,一个三级公司就直接牵涉到成百上千个家庭的柴米油盐,他们也要活啊,要不然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不是也算“草菅人命”。
基于以上几点考虑,我推测在建设工程施工行业,各种先进机械会逐步取代大量的劳动力,也就是往高科技、机械自动化方向转型,尤其是高风险作业会首先被取代(这样可从概率上大大降低人员伤亡)。那么目前就拥有大量先进机械设备的企业,由于有丰富的大型机械设备管理、维修保养、采购或租赁等经验,就具有显著的优势,从而在转型中更有可能走在前列。
三、选择单位
如果想在大城市里搞大型基础设施,基本就只能在中铁、中建、中交等中字头企业里做选择。但凡有点追求的人,都想去优秀企业,但三级公司良莠不齐,加之局外人很难甄别好坏,所以要找到一个好单位是不容易的。
要想了解一个施工单位的综合竞争力,想来有三种办法:通过内部员工;通过网络上的开放信息;花钱找专业人士(不知道有没有干这个的)。
通过内部员工的话,一个人一个看法,统计基数不可能很大(据说少于30人,从概率统计的角度来说就没意义),自然就得不出相对客观的判断。另外,内部员工往往更容易发现公司的各种弊病,还知道很多细枝末节、鸡毛蒜皮的事情,但同时也容易被这些细节所蒙蔽,缺乏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来客观认识自己的公司。
我发觉,从事工程施工行业的人,普遍“善于发现自己公司的不好”,很少听到有人会说自己的公司好(可能是当局者迷),他们与人交流时,也往往是各种抱怨,都说别的单位如何的好,自己的单位如何的差,然后相互吐槽、抱怨,总觉得老天对自己不公,什么不好的事都摊到自己身上了。
我认为,“通过内部员工”深入了解一个公司的关键是找到靠谱的,且愿意帮组你的人,这当然就是自己的贵人了。
根据人以群分的说法,靠谱的人身边会聚集不少靠谱的朋友、同事、同学,如果对方愿意(不愿意往往是因为自己不够靠谱,这就值得好好反思了),就能给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设性的意见。
据说比较优秀的公司,人员流动性较小。如果需要补充少量人员,往往更喜欢通过靠谱的人的推荐(社招成本高,还存在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误判),因为这个靠谱的中间人是很好的桥梁,其推荐的人也会比较靠谱(否则是砸自己的牌子,损失自己的信用),从而规避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损失(双方的时间损失、由于不胜任给用人单位造成的各种损失、由于无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本事而给应聘者带来的各种损失——比如成长、收入)。
四、网招的特点
移动互联网给各种招聘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常见的传播平台有:招聘网站、APP、公众号等。各种招聘信息确实是铺天盖地,但泥沙俱下,网上优质的招聘信息肯定有,但是比例很小(因为优秀企业本来就少,有的还不采用网招),要短时间在网上找到优质企业,需要很好的运气。
有没有觉得网招有点对赌的意思,是用人单位和应聘者之间的对赌,只是输家更可能是应聘者,因为那些HR经验丰富啊,阅人无数啊,总是可以从简历、面试来判断你值不值得被录用。
总结一下,找工作要从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出发,综合考虑地域(城市)、细分行业的未来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靠谱程度(综合管理水平,效益如何)。通过靠谱的人来识别一个单位的靠谱程度,是比较可靠的方式,也就是小范围的资源共享、整合。当然,如果你有大量时间,也可以在网上“淘宝”,也有可能发现好机会。只是不推荐这种方法,因为时间成本巨大,那时间完全可以用来做点正事或学习,因为不断成长(提高自己的价值)才是王道。
总之,人无完人,公司也肯定无完美的公司。从理论上来说,每个“出售自己时间”的人都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公司,但是限于自己的人际交往圈、视野、选择能力和运气等,一般都找不到最合适的那个。若能靠自己的能力和各种资源,找到那个相对更好的单位,也是不错的。
最后提醒一句:选得再好,也只是工作平台,千万不能舍本逐末,业绩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做出来的,成长也得用“汗水”去换。祝您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