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发信息跟我说:一个朋友的儿子死了,5岁了,由于在外地工作便放在乡下给老人家带,一时疏忽淹死了。
不敢去想失去孩子的父母是怎样的心情,妹妹生出感慨:我女儿这次期中考试没考好,也没所谓多大关系了,舞蹈她要不想学就算了,只要孩子健康平安就够了。
听到这样的事情我也很心痛,新闻里经常会有类似的报道,沉默一下,祈祷一下,还是继续与孩子鸡飞狗跳的生活,当自己第一次离悲剧那么近时,就很容易回归到了最初要孩子的心理。
我们每一个做母亲的十月怀胎时大概都想过:我只希望我的孩子健康平安。这是每一个母亲对孩子最初的爱和最美好的祝愿。
可是,在成长和磨练的我们同时也都知道:这个社会对你孩子的要求不只有健康平安护体就够了。
就像一个人他的基本需求始终是温饱,但时代的进步让每一个人都不会只满足于基本需求。
父母怎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平安呢?否则没有未来可谈。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愿望,没有这个基本其他的希望都是空中阁楼。同样的,在靠智慧多能角逐的残酷社会里,你真的会满足于基本愿望?毕竟不是可以靠打感情牌社会就会对你的孩子格外偏心的。
社会是一个群体,经过自然演化和人类自己的经验进化出一种合理竞争,你无视这种竞争本身是一种逃避,同时你没有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本身也是一种失职。
很多父母以为不要求孩子成绩,不上任何课外班是给予孩子爱与自由。如果父母能撇开成绩做到给予充分的爱和肯定,全新接纳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去指导孩子生活中的困惑和压力也好呀,但其实大多数父母口头上说只要健康平安就够了,却在生活的很多细节里暴露出了对孩子的不满,因为没有哪个孩子是完美的。
你对孩子的话基本还是那些:
快点,别磨蹭了,要迟到了!作业写完了吗?老师昨天说了不准追追打打,为什么今天批评名单上还会有你的名字?4点钟放学,为什么5点才到家?不要去买垃圾食品吃!别看电视了,快去刷牙洗澡睡觉!别人有手机你就要买吗......
除了成绩,你跟孩子也会因为别的事情有冲突,孩子不完美,你也有自己的生活压力导致的情绪,然后你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与孩子的不完美正面冲突,你的耐心破功继而吼叫是分分钟的事,孩子越长大,冲突可能会升级。
一个朋友的女儿,在读初中时,因为母亲看不惯女儿整天低头玩手机,针尖对麦芒的几次激烈争吵无果后就把她女儿手机摔了,之后她女儿跟她整整冷战了两年。
还有更痛心的,2017年9月18日,杭州滨江某小区一15岁女生因被妈妈没收手机,从19楼坠下,坠落在3楼平台当场死亡。
当孩子空虚到只有手机为伴时,父母的干预已经太迟了。因为你对孩子一直以来的“低要求”,让你失去了在孩子成年前的主导权。
所以到了孩子自我意识爆棚,用冷眼和无声沉默回应你时,你可能还是无法回避:我对自己的孩子只要求健康平安吗?如果是,孩子玩个手机不是健康着吗?不是很平安吗?为什么你会怒火中烧?
就算孩子平安安稳度过学生时代,你的孩子不会总是被庇护在你的羽翼下,进入社会,你教给他的要跟同学友爱相处已经不够用了。
他要完成上司给的任务,要面对同事的排挤,要面临远方的诱惑,拿着那一份固定的工资要养老养小,可能还要还房贷,他无论有多敬业还是无望得到升职。他想过要辞职,不看上司脸色,不做这辛苦的差事,可是他不敢,他没有选择。
我总觉得一个孩子除了父母不可选择外,人生的其他方面都应该要有得选。
那么能选择的前提是什么?除了学习成绩为自己傍身还有别的出路吗?在认识到每一个孩子存在天赋差异的基础上也得有点“万一我孩子不是读书的料”的准备。
有一次我劝一个朋友的孩子,让他也学一项乐器,我问孩子:“你长大了之后,下了班回到家能做什么?”
他说:“打游戏啊,像我爸爸一样,我也最喜欢打游戏了。”
我一点也不意外这样的回答:“那太不好玩了,每天都过得一样,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下了班只会打游戏吗?”
他说不知道,我说:“因为你爸爸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根本没有条件没有钱去学习乐器啊或者踢足球去打篮球去画画这些,如果你爸爸也有像你一样的条件,他也会去学,他下了班之后就不会只有打游戏这一项选择了。”
不是说孩子会了一项乐器之后人生就一定会成功,至少他会离“寂寞空虚冷”远一点,他的关注点会宽一点,他在社会上立足时又多了一个支撑点,他的人生又多了一种可能。
朋友圈里那些在孩子三岁多就花昂贵的价钱送孩子学钢琴学英语的父母,她们拥有很多人不敢去想的时间和金钱,但唯一可以和她们一样拥有的就是对教育的觉悟。
我的一个朋友因为工作原因住在离市里大半个小时车程的郊区,她经济并不宽裕,没有买房,一旦买房,她的生活就会过得紧巴巴,她不想给孩子报个小提琴班还要犹豫半天。她家门口有学校,但是她宁愿每天麻烦一点开车接送孩子去市里更好的学校读书,每个周末送孩子上各种课外班。
她跟我说过:比起担心孩子抱怨我对他要求太高了,我更害怕他某一天抱怨我没有给他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有钱的出钱,像我们没钱的还不能出点智慧好好陪伴孩子?你去回望我们80后从农村里出来的这一代,因为条件有限,靠读书改变阶层的寥寥无几,大部分都过得很艰辛,家里有点底子的,可以经商碰下运气,家里没依靠的就只好做最底层的螺丝钉。现在不同了,只要你愿意培养,大部分家庭都可以拿出一部分做教育基金。
我们父母在教育上所做的投资指向一个核心:把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平稳的过渡到孩子对他自己的自我要求上,让他有更成熟的思想,有更多选择的余地。
我还是拥有对孩子最初的爱和最美好的祝愿,但也要配合社会的发展给予孩子合格的教育。
残酷的社会要求他保有向善之心,帮人就等于是帮己。还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时代飞速发展,只有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让他免于被淘汰。会善于管理时间,让每一分钟都过得有质量。拥有创新的能力,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不被别人取代。还有善于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思辨的能力,让他无论扮演什么样的社会角色都能靠智慧得人心......
孩子不一定要全部达到这些要求,但至少要往这个方向奔,而父母的“低标准”,使孩子无形之中根据父母的给出的标准毫无方向感的自动定位好了人生,人生便基本很难再突破阶层了。
我们要尽己所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孩子有更多的期望和渴望,而不是孩子成长到某一阶段无奈的发现:想要的都是妄想,不是自己不想要更好的人生,而是自己的人生从一出生就被父母基本设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