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下午,阳光正好,有点困,但是又觉得这么大好的时光睡午觉太浪费,于是拿出纸笔画了几幅小书签。看到我分享的画,朋友问:“上瘾了吧?” 确实有点上瘾了。
最近经常面临这样的纠结:吃完饭,洗碗还是画画? 画画吧,碗可以晚点洗。 看书还是画画?画画吧。收拾屋子还是画画?画画吧。一有时间就想画画。画完一幅,还想画下一幅,心里一直有个声音跟自己说:“画画吧”。也许这就是朋友说的“上瘾了”。
学画到现在1年多的时间,当时就是因为觉得画画是一个能够让人静下来的事情,可以修心。而且看到自己美美的画,会心情舒畅,可以怡情。没想到,现在成为自己如此热爱的一件事。 之前,每次填写自己的爱好,总是:“读书、旅行、看电影”之类的,但是这些爱好,都没有像现在对于画画的感觉。 画画成为生活中如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的事情。当我们说“一定要坚持做什么什么”的时候,总有一种强制自己要做的感觉,而现在不需要坚持,因为自己打心眼里就想做。 做的时候没有觉得累,觉得辛苦,只有充盈的幸福感。
在读海蓝博士的《不完美才美》这本书中,提到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所得到幸福有两大特点:1)会长久地沉浸在忘我的喜悦之中。2)会有发自内心的踏实和充实。这两个特点概括出了画画带给我的感觉。
看到自己的这种感受,我在想,自己对待画画的这种状态,不正是父母们期望孩子们能有的状态吗?如果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能够让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父母就不需要一直催着孩子,孩子就会有内在动力去做好它,把它变成擅长的事情。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体会到这种忘我的喜悦和内心的充实。
《纽约时报杂志》美食封面人物:15 岁的天才厨师 Flynn McGarry。因不喜欢妈妈做的菜而开始学烹饪,不过幸好妈妈并不生气,还给他买了烹饪书籍,给他看网上的菜谱,看他能不能做得比网上的更好。事实证明他真的能。从11 岁半开始就在家中举办晚餐派对,每个月花在烹饪上的时间超过 160 个小时。
麦克格雷现在还在读书,不过他是通过在线私立学校读的书。这样他就可以安排他的读书做菜时间。麦克格雷的母亲说她支持儿子的志向,因为他早早就显示出了对烹饪的热爱。“他进步得非常快,非常让人惊讶,也很令人激动,”她告诉记者。“人总是会对自己孩子的成就感到自豪的。他对烹饪这么有热情,很显然我们应该让他做他想做的事。”
然而现实中,经常听到父母这样的抱怨:“就知道画画,把那点精神头用到学习上,学习早好了。” “天天就摆他那个乐高,拆了搭,搭了拆,有那个功夫,看点有用的书多好。” 似乎,只有把精力用到学习上才是正经的事情。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孩子,父母不让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你还会有动力去做父母要求你去做的事情吗?这样,必然会让孩子跟父母抵触,即使放下自己的画或者乐高,去看书和学习,也通常是坐在那里磨洋工。于是父母又开始抱怨孩子磨蹭,做事拖拉。
如果很听话的放弃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去做父母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最后的结局可能是孩子忘记了自己喜欢做什么。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特别多,很多事业有成,物质条件优渥的成年人,苦恼的却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因为从小到大都是在做父母认为对的事情,自己不知道到底真正喜欢什么?” 这样的人生是幸福的吗?
很多父母不鼓励孩子去追寻自己热爱的事情其中一种原因是自己未曾体会过这种幸福感。 自己在生活中就没有热爱的事情,也没有发现这种热爱到底有多大动力。
我们到底希望孩子拥有怎么的人生?父母的回答通常排在最前面的都是“幸福、快乐。” 那么,去帮助孩子发现他的兴趣,找到他自己发自内心想要做的事情,孩子自然就会有动力去把它做成擅长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