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之月》是由日本松竹映画制作发行的126分钟的犯罪影片。该片由吉田大八导演,早船歌江子编剧,宫泽理惠、池松壮亮、大岛优子、田边诚一、近藤芳正等主演,于2014年11月15日在日本上映。该片改编自角田光代所著同名小说,讲述了家庭主妇梅泽梨花与在银行上班的丈夫过着平淡生活,因不满丈夫对自己的冷淡,梅泽与正在上大学的青年光太深陷不伦恋情的故事。
若你想看一个情节跌宕的故事,那是挺失望的。整部电影平淡,不起波澜,呈现一种非常淡漠的色调和人物情感。这并不是一部“抓人眼球”或者令人激动的电影,却是一部第一次看觉得无聊,第二次看觉得心寒,第三次看却会微笑,第四次看可以从中汲取力量的电影。
影片中的每个角色的表演都达到了根本不像是表演完全就像是本人出演的地步,仅仅这一点就非常难得。没有一个角色是不需要的,没有一个镜头是不需要的,吉田导演一共拍了五部电影,有三部获奖,几乎所有的电影主题都直逼现代社会的人性挣扎,人性与社会的相互碾压和斗争几乎成了唯一的主题。
我们必须承认,人是社会的人,但是我们又不得不考虑,如果脱离社会(既我们所处所知的这个社会),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影片忽略了梨花在忍受不了家庭生活的平淡而去银行兼职工作之前很多年的挣扎,在片尾有一段当她的丈夫提到,你想要个孩子吗?这样的一句话时,会让人觉得非常的寒冷,那么多年的家庭主妇生涯,为一个男人放弃工作的机会(实际的工作证明她是有能力工作的)和接触社会的机会,甚至生孩子也需要男方的认可。 如果我们要剥除女性所有的个性、热情、魅力、权利的话,那不仅仅是一种倒退,更加是一种背叛,女性对自己的身体有权利支配,对生育有发言权,对居住有决定权,对爱情有追求的权利,这些在亚洲社会里就是被强大的直男癌社会华丽丽的忽略了。甚至女性在工作上的进步与否都会被贴上“利用女性身份和性魅力”的标签。
在一个男性主导的社会里,一个被视为“第二性”的女性在男性身上追求爱情只能是镜花水月(点题,为什么叫做水之月。还有为什么最后在与女性同事的对话中出现了,月亮消失了,这样的词汇)。
如果影片停止于这里,那么我并不会觉得它是一部值得参加电影节或者值得得到电影学院奖(日本电影最高奖项)的电影,纸之月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人在社会中以金钱去追逐自己心目中的爱情、理想和梦想也注定是不会得到的。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梨花身上,更体现在片中的男性身上。梨花的先生以为提供物质条件,买一只昂贵的手表(包括科长也买了一只昂贵的手表给自己的情妇)就可以表现自己的感情,其实不恰当的表达只能适得其反。梨花以为用金钱来表达自己对光大的感情,就能得到光大的忠诚,并且扮演一种圣母一样的施予的角色(包括她小时候偷爸爸的钱去捐钱),最终还是失败了。电影中的老年客户每天就是买买买,最后花了大价格买的东西还不如一串假的宝石项链得到满足。金钱所代表的购买力似乎可以令所有人心醉神迷,然后金钱所能买到的,却并没有能改变他们的生活,反而带来的是巨大的空虚。电影中有大量对于日本物质文明极其丰富的社会的广角镜头描述,然后转回主角的脸色,服装和地铁里的人们的神色,都是冷漠的灰色调,几乎从画面中就能读出一种冷来。这种冷是来源于,安于普通平凡的生活是沉闷无聊的,然而使用金钱去追求光怪陆离的物质生活带来的繁华也只是泡沫而已,最终还是要破灭的。
贪污了三千万以后梨花终于明白了金钱的虚无性,所谓水之月也是指金钱和青春的荷尔蒙所能带来的繁华是虚无的,影片后半段有几个镜头,光太牵着小女友的手在街头漫步,看似登对然而他的眼神是默然的,梨花的老公在上海繁华的街头坐豪车,脸上的表情也是木讷客套的,这些活在套子里的人,一生都是被金钱这个“水中月”吞噬。
结局竟然是温暖的,女主走在异国的街头,一个面部毁容的异乡人给她一个免费的水果。似乎在这里导演把主旨落在了:世界上真正的幸福是免费的。相比较于《红楼梦》的结局,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竟然是一个比较热情的结果呢。
看完会骂女主虚荣的人,我只能说,你心里有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不活在套子里,生活出不同的可能性,是每个人,之所谓为人的意义所在,我坚信我们的人生,不是为了单漫地走过一生,身为羊群的一员,得到一些甚至没有一些微小的安慰和哲理,然后在虚幻的immortality里死去。社会人,是改变社会的人,而不是习惯社会的人。人,不能像家畜一样的活着,为了口粮和享受放弃自由的意志!
PS.这个海报真的不太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