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想要每天留下记录,其实并不难。无非就是写个日记,对这一天所发生的事情,进行罗列、叙述、陈情、总结,很快就能完成。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写作练习,至少在写作上进度速度可能不会很快。
就像家庭主妇每天生火做饭,做一辈子可能也达不到专业厨师的水准(排开情感因素)。刻意练习,就是有目标、计划、实践和回顾的改进循环,需要踏出舒适区,承受必要难度的过程。这样才会长肌肉。
写作并不完全只是语文的事情。文笔再好,词汇再多,修辞再妙,离开了主旨、内容、逻辑、组织,也只是看上去很美的泡沫,轻易戳破。因此练习写作,除了文笔表达之外,更是对思维的锻炼、知识的内化、情感的唤醒。
感受到了困难,由此看到自己在某方面的缺陷,至少说明坚持写作这件事是对的。而认同和接受到这个事实,也仅仅是跨过了一道门槛(即使它真的可以在一开始就吓跑很多人),后面依然坎坷崎岖,荆棘遍地,惟有渴望、兴趣、耐心和方法可破,并以时间为伴。
02
写作应该是一个很有仪式感的生产过程。
如果你把写作仅仅是定位成发泄、消遣,那它更接近于一种消费,就像花钱一样会得到快感,顺便“买”回“文字记录”这个商品。
相反,如果你写作是为了把某种事物经过自己的分解之后,再组装成独特的表达,提炼成独特的思想,编织成独特的情感等等,这个时候你的产品是价值含量更高,会更接近于一种生产。
生产的特点一是价值,这种首先让自己受益匪浅,并且首先是思想层面的,同时其中的某个点或某个面也能让读者从中受益。二是成本,代表着生产过程的难度,包括前期的输入、调研、酝酿、建构,中期的组织、描摹、阐述、联结,后期的重读、润色、校对、编排。一篇好文章的生产着实不易。能把这些能力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为高手。
03
写作的考验在哪里呢?
1. 流畅的表达
不要小看这个表达层面的东西,要做到真正流畅得表达其实并不简单,即便它看上去无非就像平时说话一样动动嘴皮子那般轻松。
表达,在于简洁、到位又富感染力的语言。这真的是由大量的阅读,反复的品悟;清晰的逻辑,充沛的情感;实在的操练,精心的修改……这些熔于一炉之后淬炼出来的本领。
至于流畅,我发现自己现在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碎片化表达。脑子里先冒出一些词组或语言片段,然后再连成句和段。不知道是不是太久不用纸笔来写作造成的,用电脑码字确实能为这种跳跃式的思维和表达带来这样的便利。这个特点如果运用得好,可能会更好地抓住一些灵感;运用得不好,就会感觉举步维艰,效率低下,连接生硬。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2. 清晰的逻辑
有的文章看上去写得很优美,或者很深刻。但仔细看则可能会发现其实行文没什么逻辑,纯粹“意识流”(创作风格除外);或者逻辑混乱,或者有硬伤,经不起推敲。
这其实考验的是思维,应该是落笔之前就需要梳理清楚的。想要表达的主旨从何而来,是否能做到正反论述和特例补充,前后关系和逻辑链条清晰而完整;即使是情感的抒发,也需合乎自然或有能理解的合理之处。
而写本身,也在极大程度上帮助自己条理化,发现漏洞,甚至矫正思路。
3. 灵敏的触觉
家与公司两点一线的生活,每天重复着不变的轨迹,会让日子越过越单薄。 时间哗啦啦的流逝,人也被冲刷得麻木钝感。而写作,能让生活的触觉重新变得灵敏。
因为需要写作,平时会有意识地放慢节奏,恨不得把时间调慢,阅读那些爱不释手的好书,回味那些真实发生的故事,铭记那些触动人心的时刻,思考它们背后的意义。记忆的篮子里有了更多积累,种种“触发”皆是我的素材。慢慢地,把人生活出厚度。
4. 独立的思考
即使很多人都自信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实际上它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了。
信息过载,是碎片的洪流。我们对于知识和观点的输入,越来越有依赖性,越来越趋表面化。只要看似正确,便深以为然;只要涉猎皮毛,便自觉速成。有多少观点是真正自己说出来的话,打上自己的烙印的呢;即使并非原创的观点,自己又能做哪些独特的演绎呢。
所谓输出倒逼输入,就是要在“生产”的目标压力下,为了构筑自己的思想标签,而寻求价值信息,往更广泛和更纵深的层次思考,完成嚼碎消化,并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出来。
04
路漫漫其修远兮。而它又是如此迷人,就像这生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