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人眼里刘禅是平庸昏聩之君,不管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书里,还是市井街头的平民百姓心中,刘禅的形象始终是个碌碌无为的庸主,更有甚者称之为“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因为刘禅小名为阿斗,我们在形容一个人一无是处,出力气去帮他也没有成就时就会说这样一句话“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刘阿斗真的是扶不起的?他真的是一个昏庸愚钝甚至有些弱智的君主?屁勒!这样的鬼话你也信!
刘备给后主的遗诏就提到“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这意思是说:丞相(诸葛亮)惊叹你的智慧和度量都比以前增进不少,比他想象中还要好,如果是这样子,那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对自己的这个儿子是大加赞赏!
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时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评价刘禅时说“”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南宋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刘禅“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不管是自家人(刘备)还是他身边的人(诸葛亮)还是后世对刘禅的评价也都不低。刘备的儿子在战乱中长至成年的除了刘禅,还有刘永。刘备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在寻找接班人的时候一定会挺慎重,能把这个权杖交给刘禅,那刘禅也一定非等闲之辈。
我们再从刘禅继位所做的事情来评价一下刘禅是否是昏君?刘禅继位的时候才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嘱咐刘禅什么事都要听丞相诸葛亮的。对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确实做到了凡事谦让,尊重,听从诸葛亮,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
后来刘禅年龄渐渐大了,按照汉代朝廷的常规,诸葛亮应当逐渐地把大权交还给刘禅,让刘禅顺利转正,彻底摆脱“实习”皇帝的命运。可是刘诸葛亮仍然手握大权,诸葛亮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刘禅没有工作经验,没有治国经验,所以自己不得已才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原来诸葛亮也曾披着高尚的衣服来满足自己龌龊的权力欲望)。太可笑了,你不放权,刘禅哪有机会去获取经验。
诸葛亮带兵出外征战,对年满22岁的刘禅不放心,特派心腹“监管”刘禅。刘禅不赞成诸葛亮发动北伐,但当诸葛亮一意孤行时,还是会为诸葛亮鼓劲加油。可以说,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充分发挥并严格执行了刘备的教导以及对长辈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团结了内部领导班子,保持了领导集团的稳定,这样最终得实惠的还是老百姓。
刘备有很强的分析能力。诸葛亮穷兵黩武,想要北伐的时候,刘禅知道魏楚的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水平上,又不好直接反对,只得劝说诸葛亮“坐未安席,今又欲北伐,恐劳神思。”诸葛亮执意北伐,没有听从刘禅的劝告,刘禅也只得全力支持诸葛亮。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即停止这次空耗国力 劳民伤财的活动。
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重,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废除了丞相制,任命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管总务为主,监管军事,费祎管军事为主,监管总务。军政及内政大权不在一人之手,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分散大臣手中的权力,刘禅成为傀儡皇帝的局面消失了。蒋琬死后,刘禅进一步掌握国家大权,任官封爵、人事任免、出兵讨伐,几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刘禅批准才能进行。这样刘禅开始掌握国家政权,开始了对蜀汉19年的治理。
刘禅背负昏庸之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战而降,苟且安生。263年,魏兵围攻成都,刘禅开门投降。做这一决定刘禅经过深思熟虑,诸葛父子已战死,城中无可用大将,如果硬抵抗,士兵的伤亡一定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让百姓遭殃。唯有开门投降,保全性命,让百姓安康。他没有为一己私利不断地鼓动老百姓为自己卖命,而是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放下身段,保全自己和百姓。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和“扶不起的阿斗”这句话一样出名,他完全把刘禅定定格为没皮没脸的窝囊废,从此遭受后世的口诛笔伐。
乐不思蜀讲的是刘禅投降后,司马昭在一次大宴蜀国君臣的时候特意命人奏响蜀国音乐,观察刘禅和这些旧臣们的反应。旧臣们听后无不出现悲戚之忧,只有刘禅眉飞色舞,开心的不得了,活脱脱是一个缺心少肝,苟且偷生的皮囊。于是问“你还想蜀国吗?”刘禅马上回答:“此间乐,不思蜀”,然就有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刘禅的话让一个旧臣知道了,这人对刘禅流说:下次司马昭再问你,你就说先人的坟墓在蜀国,我没有一天不想,然后把眼睛闭起来。果然不久司马昭再次问刘禅:“你不想蜀国吗?”刘禅把眼一闭说:“哎呀先人的坟墓分布都在那里,我没有一天不想。”司马昭说:“不对呀,这话我怎么听,这不像你说的像你的部下谁谁说的。”刘禅马上把眼睛一睁说:“对呀,就是他教我这么说的。”
乍一看,刘禅的确是一副没脸没皮的嘴脸,且无耻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可仔细一想,不这么回答又能怎么样呢?司马昭的阴险毒辣是出了名的,不光专权多事,还预谋篡帝位,就连当时的魏帝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若想杀刘禅,可谓是易如反掌,作为阶下囚的刘禅不可能不清楚这一点,要想保存自己的性命,就必须让司马昭,觉得他懦弱无能,不足为虑。乐不思蜀,这是刘禅放了一个烟雾弹给司马昭,留下了不足为患的印象,成功保住了性命。
纵观历史,皆以“成者为王败者寇”主导文化,人们不愿意接受失败的英雄,似乎只有干得轰轰烈烈,悲壮、视死如归,才是真英雄,苟且偷生是何等的卑微、何等的低贱!所以刘禅这个失败的明君,就成了“扶不起的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