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防御过程
防御概念是精神分析人格诊断的核心要素,分析师在诊断人格类型时,即是指明了个体惯用的特定防御方式或特定的防御方式组合。
治疗即是寻找最初导致不良防御的情景,使患者对这种情景的体验意识化,从而削弱这种体验的负性作用,改变防御,更好地适应环境。
人们对特定的防御方式或防御组合形成自然的依赖,是由于以下四个因素及它们间的复杂交互作用所导致:(1)气质;(2)早年经历;(3)模仿或受教于父母及其他重要客体的防御方式;(4)使用特定防御后的获益(即强化)。
儿童期应对创伤情境的习得性防御一旦固定下来以后,就会对各种刺激产生类似的反应。
防御(1)工作于意识之外;(2)其发展与儿童的自我成熟度的发育一致;(3)正常人格中的组成成分;(4)应激情境会增加防御的应用;(5)有助于减少消极情绪;(6)受非自主神经系统支配;(7)过度使用可出现精神病理现象。不同的防御方式出现在不同的发育阶段,成熟度也不一样。
极端退缩
退缩至另一种意识状态是可观察的、人类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措施。婴儿本性喜欢采用退缩来处理应激,越是敏感的婴儿越容易产生退缩行为。
退缩的明显弊端在于,它阻止个体去积极寻求解决人际问题的方法。
退缩的主要优势在于,能使个体在较少扭曲现实的情况下逃避心理压力。
否认
婴儿早期用于处理不愉快,体验的另一种方式是拒绝承认负性体验的存在。否认是所有人面对灾难的本能反应。
多数人偶尔会用否认来抵御生活中的不快,许多人也频繁利用它来应对无法抗拒的压力,如战场上临危不惧,虎口脱险。但否认也常酿成恶果,比如人们不正视自己的否认行为,将会对自己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危害。
全能控制
在新生儿眼中,自己与世界是融为一体的,也就是说外部环境和自己的内心世界是相同的。相信自己能够影响周围环境、具有自主能力,是个体自尊的关键。婴儿在原始性全能感时期,通常都会觉得自己具有掌控外界的幻想,但婴儿逐渐发育成熟,这一幻想会降低级别或转变为相信自己的养育者无所不能,而发育成熟的儿童将终将无奈的接受现实,全知全能的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极端理想化和贬低
婴儿早期对自我的全能幻想会逐渐被养育者是全知全能的信念所替代。婴儿确实强烈的需要,相信自己的父母能够保护他们,远离生活中的所有危险。对父母而言,被孩子视为无所不能是一把双刃剑。每个人都有理想化的倾向,我们习惯将儿童期全能感的残余赋予我们情感依赖的对象。正常的理想化是成人成熟恋爱的必备条件。具备理想化特征者也具有自恋型的人格特征,他们终其一生,根据自我价值评价他人,并通过依赖理想课题来努力使自己完美与丑恶形成鲜明的对比。理想化防御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原始性变低的结果,因为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理想化注定带来失望感。
投射、内摄和投射性认同
良性、成熟的投射都可构成共情的基础。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面无法全了解他人时,我们都通过投射自已的体验来理解别人的主观世界。投射的负面效应是导致可怕的误解和人际冲突,若投射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严重不符,或被投射的内容是自我的消极和不能接受的部分,那么人际适应困难使会接踵而至。个体如果惯用投射来应对环境,并惯于矢口否认并抵赖,那么多半具有偏执型性格。
内摄是将外部信息归为内部的心理过程。通过内摄可对重要他人形成原始性认同。投射性认同常见于边缘型人格结构。内摄使用不当会有破坏性,典型的是“攻击者认同”
内射与某些抑郁心理存在关联。当我们与人深度依恋时,便会产生内射,在内心将依恋对象的表征融入自我身份。
在投射性认同的过程中,不仅来访者会根据既往的客体关系而扭曲的看待治疗师,后者因受到压力,也会不由自主地应用与来访者的幻想相契合的方式来体验自我。这种投射性认同会影响治疗师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信。
投射性认同和分裂常见于边缘型人格结构。
自我分裂
自我的分裂是形成于前语言时期的重要的人际过程,此时婴儿经历着与养育者之间的“好”和“坏”的互动关系,但尚不能理解养育者同时具备好与坏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