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身体刚从剧烈的疼痛中苏醒过来,大脑便渴望注入些新鲜的力量。索性,背着双肩包前往图书馆。也不知为何,每每走在这些书堆之间便会感到放松、安逸和充实。根据自己当下的心情选几本合适的书来读,更能使自己的心安静下来。
在这个被金钱俘虏的狂躁的世界里,人们有时候更需要的是一份内心的安宁。
看见自习室和借阅室的桌边坐满了正在阅读的人,便觉得这世界还不至于沉堕,至少还有这么些人需要知识的力量,需要在书海的汪洋里徜徉。文艺没什么不好,如果你觉得文艺不好,那是因为你从未体会到它所能带给你的震撼和力量。
走着走着,忽一转身,瞥见一个熟悉的名字。吉本芭娜娜。1964年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系。1987年以《厨房》出道一时间轰动日本文坛。而在几年前,同样是在图书馆,我邂逅了她的《甘露》。虽已记不起小说的故事脉络,却还深深记得它曾留给我的内心的震动。于是,我伸手拿起了书架上的这本书。
《喂喂下北泽》。乍一看这个书名以为会是一个轻松惬意的故事,想知道下北泽到底发生了什么。对于书,我有一些近乎怪癖的习惯,就是先看看行间距的大小、字体以及纸张是否符合自己喜欢的设计需求,然后才会认真读一读内里的字句。而这本书在装帧于我而言堪称完美。更为惊喜的是每一小节之间用精美的插画作为隔断,使阅读变得更加惬意和轻松。这一点,倒是与吉本芭娜娜的风格甚是契合呢。即使是在讲一个很伤感的故事,经由她的文笔写出来就变得舒缓了许多,相应的,好似所需承受的痛苦也变得轻了些。喜欢这样的氛围,是在离苦难和伤感远一点的地方静静地看着事态的进展,但细想之下,才会发现故事中的主人翁其实正经历着人生中巨大的挫折。
站在图书馆书架间细小的走道里,随意翻开一页,我就读了起来。
“还有尸体”,母亲用力点了点头说,“我们看到的东西,把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毁掉了。可是我们还活着。不要在自己情绪还不错的时候给自己定标准,而是要把目标定在最低线上,然后自己就会觉得今天真的比昨天又好了一点儿。这样,你就不会再做可怕的梦了。”
你是不是也觉得母亲说的话挺有道理的呢?
我忽然回想起自己也曾经历过这样一段夜夜为噩梦缠绕的时光。合上书,将它抱在了怀中。
在父亲被一个女人灌了安眠药,开车载到茨城人烟稀少的郊外树林中殉情大约一年以后,“芳芳”决定离开目黑的家搬到下北泽居住。在住处对面一个叫雷利昂的法国料理店找到一份助理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却实实在在开始了独立的生活。离开了那个充满死亡气息的家,仿佛一切都有了新的开始。
然而,有一天,母亲突然打来电话说要到下北泽与她同住。
故事由此铺陈开去。
两个人仿佛都在来到下北泽之后开始了新的生活。“芳芳”在雷利昂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认识了一位相处起来很舒服的男生。日子看起来平淡无波澜,但显然,她并未完全从父亲离去的震惊和伤痛中走出来。而母亲看到女儿终于开始新的生活,终于也开始到喜欢的店面去打工,也开始属于自己的独立生活。
生活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时可以飞上云霄,有时又会跌落谷底,起伏不定。而我们,其实很难掌控什么,也很难去对抗些什么,与其劳心劳力去苦苦思索到底发生了什么,还不如挺直腰板,顺着逆流向前走。
“芳芳”在这股逆流中艰难向前行。
直到有一天,她终于决定前往茨城,父亲殉情的那片森林。
有些事情,当它发生以后,无论你逃向何处,都如影随形。唯有直视和面对,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由它而产生的一系列故事才可能从此终结。又或许,它不会真的消失,但至少在心里已经翻篇儿了。
“芳芳”是个足够勇敢的女孩。
她知道,要向前行,就要离开现在停留的地方。
(同步更新于豆瓣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