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5日 星期一 晴
昨天在整理小书橱的时候,顺道把室友的书包,彻底搞了个底朝天。
正好,看到了她的期末语文试卷的作文。平时没机会找到,她都藏着掖着羞于给我发现,我也从来不勉强。这回下有机会了,得认真的读一读。
作文主角儿是我,意料之中!
考试结束的那天就被告知,我又成了主角儿;因为,她所知道的最熟系的人,大概就只有我了。
所写的题目是《不一样的你》,室友笔下不一样的我,就是个会给孩子剪刘海、不会打孩子、会认真爱孩子、有时严肃有时又逗比的人。
说实话,看完了,还真有点点小感动!
虽然在老师那儿,可能没有给我室友高分儿,叙述的故事内容,也被她搞得详略不太得当,恐怕只有我能看得懂。
就像每个孩子刚刚牙牙学语时,她所做的动作、发出的音符,只有与她最亲近的人,才懂得!
但我室友的笔调俏皮,满张答题纸上,洋溢出来的都是对我的肯定、对我的原谅、对我的爱意!
比起室友的小心脏,看来,不够宽容的是我呀!
现在,倒觉得让室友这辈儿练习写作文儿,是使她们有机会从芝麻绿豆大的身边事里,找到她们被爱的丝丝缕缕痕迹,能从心里感受到爱,并表达出来。虽然看到文字的,可能只有老师、同学,但是对于她们来说,肯定是一次最好的爱的教育的抽象方式。
我每天的日记,不也是为了留下这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儿嘛!
只是我们家长在回忆时,除了孩子身上那些值得骄傲的小事儿,挂在嘴边的,跟她们宣泄得最多的,居然是那些她们的小错误,或者是一些小尴尬的过往,总是像在揭别人伤疤一样,跟她们重复“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要好好儿反思反思了!
想起前几天,看到的那个北大万字书拉黑父母的长信,真是看得人撮眉不解,一个有知识的年轻人,却对父母有如此深的积怨?
那封万字书,真没有耐心、也不忍细看下去。
就触目的前半段,已经是满目的对父母恶毒的猜测、否定,文字中透露出来的在他读书求学的过程中,时时刻刻认为父母是在利用他,是把他作为父母社会生存的交换工具,是他们炫耀的资本……
都是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是我们每个人成长中会遇到的小事,但在他一个什么心理学头衔的笼罩下,就把父母的恩情说得一文不值。
就想问他一句,没有父母,你打哪儿蹦出来?供你读书求学、介绍社会交往人际,客观的要求你适应环境,而不是一味的挑剔环境就错了?难道有错的只是父母?
固然父辈们的教育里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冷暴力问题,但是,个人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知识青年,万万不会用这么恶毒的言辞,来回忆与父母的那些琐碎往事。
幸亏我的室友,现在观察下来,还是个比较知道感恩的孩子,这当然不是我一个人的作用,也有学校、社会外在环境的影响,还有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学到的,以及从书本中学到的。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比任何财富荣誉都珍贵!
想想那所谓的北大学子的父母,恐怕也是一肚子的悲凉,早知今日,还不如生个普通的孩子,不求反哺,起码不会像现在这样恩将仇报,还拿起什么心理学的大旗来撕原生家庭,这股妖风,要不得!
又想起《非暴力沟通》一书里的忠告:
我们在与别人,尤其是孩子、亲人、朋友沟通的时候,多从客观观察到的事实出发,不需要断然下评论性的语言;多多如实的说出我们的感受,告诉对方你的心里的真实想法;说出你的真实需要,表达你最想要表达的需要;最后诚恳的、大胆的、很有必要的,说出你的请求——“你可不可以……?!”
这样的沟通模式,几乎是“好好说话”的公式,对我真的有用,起码在“脱口而出”一些“暴力语言”之前,会停两秒想想公式,然后再行动。
观察下来,我纵然可能戴不上“北大学子家长”的帽子,但肯定会得到我室友的芝麻绿豆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