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inopec淡然
01
十一月再见,迎接美好的十二月。
我们的一生之中,这是永不可逆转的时光,些许怀念,些许惊醒。
怀念于美好的十一月,工作进展OK,人缘配合默契,在2017年余下不多的时光里继续一起奋进。
惊醒于许多小的目标还未结束,年尾已经逼近,仿佛听到时钟敲击年轮的声音。
哦,2017年,这个世界没有成为我们年初想要的那个样子。当然,我们亦没有被世界修理成另外的一种样子,我还当初的那个我,你同样也是你。
勇敢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圈子,不为其他,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活更加有序列,有阵仗。
对自己的生活做些无谓的减法,削肿去脂,甄选了各种群。因为,活着,大多数人希望生活有滋味,而不是干瘪的形式。
如同,“我爱你”。一定要表现在有质地的内容上,而不是单纯的三个字上。也就是说,你必须让你所爱的人感受到,你的爱。
否则与夸夸其谈又有什么区别?
就象是三毛曾说过那句著名的话:爱情这东西只有落实到穿衣、吃饭等具体事情上才能算真正的爱情。
生活与工作也是一样,抓得住的真实感,才是生活与工作,虚无飘渺的东西,只能存在艺术范畴。
当十二月拖拽2017年的裙裾,姗姗来到。
这个世界并没有你的存在与否而产生新的震动,在别人试图改变我们的过程中,做着顽强的抵抗。
过去是曾经,已经确定,明天的总是在飘摇中,充满不确定的唯一性,但是未来的也终将被确定。
未来是如何被我们认识的?
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有“经验论”可用,认识无限可知的未来,先认识过去。
这样说起来有些拗口,但是在20年前,你曾想到过今天的房价会涨20倍吗?10年前,你想过今天的你与手机在一起的时间,会超过你与家人和亲朋面对面交流的总和吗?还有5年前,你曾想过共享经济颠覆性地影响传统商业模式?
你绝对没有想到,我们身边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全世界恐怕除了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等亿分之一的人想到过,而且他们想到的也仅是其中单一的命题。
无法拥有上帝的预知能力。
但是,我们想不到的,或者我们不认同的,随着年轮的转动,不等于它不存在、不等于它不会发生。
世界著名作家、大思想家斯宾塞.约翰逊曾经说过:“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未知其神奇之处,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
02
在2017年余下不多的时间里,你想过没有,你有多久没有仰望星空,独自“发呆”的时间?
"发呆"是与自己人生途中的那个“我”对话,让大脑的CPU刷新一下,为了下步更为顺畅。
生活的快节奏,忙着完成计划,忙着上交老板给的工作,忙着完成各种任务。
生活充满了相互交织着的各种忙碌,心忙、人忙,无暇顾及自身,观自己。
从每一个日出至深夜,你依然是忙得不可开交,除了低头赶着各种工作、任务的进度,你并没有时间仰望星空,何谈发呆?
不知道你觉察到没有,一个屏读的时代正在到来!
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大部分人则都成“低头一族”,大部分人获取知识更为捷径,所涉猎范围更广,占去了更多的“无聊发呆“的时间。
觉得拥有知识,就会拥有知慧,但是,这未必是正确的。
现代人都在低头看着屏幕,而古时候的人没有屏幕可言,便仰望星空。
”无聊发呆“的时间也被屏读逐渐取而代之,我们在等车的时候,低着头从网上搜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各种的知识;坐车的时候,低头刷着各种朋友圈里的各种知识;甚至连走路也刷着手机里的微信、微博,你将认为自己无所不知。
但,你有没有想过,你只不过是获得了知识而已,因为你缺少了发呆的时间,仰望星空的时间,到哪里获取智慧呢?
老子在写道德经的时候,他可以行万里路,试问一下,他到哪里读万卷书呢?
也就是说,人生前行的过程中,需要发呆的时间,祛除世事的浮躁,需要静心,无时无刻面对与“我”对话,观身观自己,才会有智慧的产生。
一个人内心不静,很难真正思考问题,做人做事也一定会浮躁。
心静使人理智,在冷静的观察中审时度势,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断,心静能够体察事物的本质,发觉事物的精微之处,处理事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生前行,别光顾着赶路,抬头仰望一下星空,也需要将大脑,适时调整为“静音”状态,留点空白,留给“无聊发呆”。
2017年即将翻篇,是不是需要认真思考一下,我们砥砺奋进的未来世界,什么才是无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