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想要这个大玩具车,给我买一个吧!
买买买,成天就会花钱,这么贵的玩具咱买不起,都赶上我好几天加班费了……
妈妈,我也想骑小马,骑马好帅!你看那个小哥哥多威风啊!
人家小哥哥家有钱,咱家没钱,快走快走。
妈妈,今天买的这条裙子我真的好喜欢,闪闪亮亮的……
妈妈赚钱不容易,还给你买这么贵的裙子,你可得好好爱惜着,千万别弄脏弄破了啊……
妈妈,这次去海边,我玩的太开心了!是啊,我和你爸啊,平时省吃俭用的,攒够了钱才带你出来玩一次……以后啊,你可得好好学习,找个好工作赚大钱,到时候想去哪玩就去哪玩……
类似于这样的对话,你觉得耳熟吗?
也许是为了敷衍了事,又或是为了教会孩子节俭,当孩子提出我们父母不愿满足的要求时,很多爸妈都喜欢用“没钱”、“买不起”作为理由拒绝孩子;
有时即使最终满足了孩子,也要追加几句,一定让孩子意识到父母赚钱不易,日后一定要懂得知足和感恩……
殊不知,父母“哭穷”对一个孩子来说,负面影响非常多!
首先聊聊,究竟什么是“哭穷”?
“哭穷”其实是说,父母没有真实地把自己家的经济状况展现给孩子(好或坏都包括),而是在孩子面前特别去强调“家里没有钱”、“不如别人有钱”等。
这样和孩子“哭穷”的父母,也许是受限于自身的经济水平,确实不允许孩子提出过分的物质要求;
又或者是潜意识里,父母认为和孩子强调“穷”,孩子就能学会不乱花钱……
不管“哭穷”的目的是什么,从心理学角度看,父母这样的言行,都容易对孩子的内心产生非正常的影响,造成相伴一生的性格缺陷。
父母和孩子“哭穷”,最直接的影响,是让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和愧疚感。
父母在强调“没钱”这件事的时候,传递给孩子的潜台词是:
“都是因为你,我们才不能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用好的……”。
这样会让孩子觉得,都是因为自己才造成家里特别穷,自己对父母是有亏欠的。
孩子长大以后,在和社会、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别人对他一点点好,内心就会产生“无以为报”的心态。
别人对他一点好,他就想要加倍偿还,当他发现自己还不了的时候,就会主动拒绝身边所有的好。
由于这份愧疚感,孩子会慢慢变得自卑,并且逐渐和亲近的人疏远起来。
“哭穷”的另一个影响,是会造成孩子极端地追求完美。
事实上,很多“被哭穷”的孩子时常会想,要靠自己的力量,来拯救和改变家庭的现状。
这样的孩子,从小就会是一个勤奋、懂事、也很努力的孩子。
因为自己家庭的所谓“贫穷”,对他们来说,是非常迫切需要去改变的物质现状,以至于孩子会一直压抑自己的需求,而外在表现则是非常地努力。
这就好像有一个小姑娘,站在商店橱窗前,用非常渴望的眼神盯着一个娃娃,回头却对妈妈说:
“我不喜欢,不用给我买。”
这样的话,听起来,难道不心酸吗?
而且,这样的孩子,终究有一天会发现,无论自己百倍、千倍去努力,终究还是有不能达到成功、或者让自己满意的情况。
这时,那种“如影随形”、骨子里带来的“贫穷意识”,会让孩子自我禁锢,走不出来,只能不断、不断地逼迫自己继续前行,不仅无法变通,更会让自己深陷泥沼,无以自拔。
不管孩子以后走到哪里,赚了多少钱,有了多高的成就,他永远都会觉得“我做的还不够好”、“我还是要努力”,去追求更加极端的“完美”。
我想,对于一个孩子、一个人来讲,求而不得,都是最残忍、最疲惫的事情了吧。
“哭穷”还有一个影响,就是会限制孩子的眼界和格局。
作家埃德加·布莱索说过,如果孩子从小就把自己当成一个“穷人”,那他一辈子都会是个“穷人”。
你肯定见过这样这样的人:
不懂奢侈品,不见得真喜欢产品设计,但浑身上下全是牌子。买了任何东西,都要放到朋友圈晒一晒。
工资五千,大小节日都要送自己个上万的包包、限量的口红、新出的电动游戏……
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是不是挺常见呢?
很多从小受过物质创伤的孩子,长大成人进入社会,稍微有了自己的收入,马上就会进行报复性补偿。
同时也必须让周围所有人都知道,都去赞赏,他才能得到内心的自信和安全感。
越自卑越掩饰,越缺乏越炫耀,物质上的匮乏也许只是一时的,但精神和思维上的短缺,却真的是一辈子的。
受“哭穷”洗脑的孩子,一生都无法摆脱“贫穷思维”。
“穷养”出来的孩子,生活中往往丧失轻松感,因为从小不仅缺乏金钱,更缺少来自家庭的认可和支持。
处在压力环境下,孩子无论做什么都会战战兢兢,害怕出错,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
长大后,这样的孩子,一花钱就有负罪感,买东西也只买便宜的,即使有一天自己富裕了,也很难改变自己的“贫穷思维”。
而这种“贫穷”,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匮乏,还包括生活中的压力感和不确定性。
长期受困于“贫穷思维”的人,会对生活中的困难反应过度,无法尝试风险投资,更看重眼前利益;也无法做长远计划,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短期的事情上。
所以,“贫穷”最可怕的,不是物质匮乏,而是陷入了摆脱不掉的“贫穷式”思维模式。
不和孩子“哭穷”,又想让孩子学会节俭,不随便花钱,该怎么办呢?
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建立起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在物质以外,让孩子得到更多的精神认同。
之前给大家介绍过很多培养孩子“财商”的绘本,是个不错的方法,有兴趣可以看看:
我还写过一篇教孩子区分“需要”和“想要”的文章:
美国教孩子从小区分Needs&Wants,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
而更多时候,孩子的改变,就蕴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妨试着这样改变和孩子的对话方式:
◆与其说“太贵了,咱家买不起”,不如说,“咱们家每个月都有预算,下个月可以给你买这个玩具”,或者“这个玩具适合年龄大一点的孩子,等你明年过生日可以送给你当做礼物哦”;
◆与其说“咱家穷,只能靠你好好上学,将来才能赚钱养家”,不如询问孩子真正喜欢什么,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让孩子明白,除了物质,父母还有哪些可以帮到自己。
……
这样的“智慧对话”还有很多。
父母的“贫穷思维”,更像是一份意外的遗产,不管孩子愿不愿意继承,都会被刻在孩子的人生里。
穷养,富养,本身并不是问题,但父母“哭穷”,让孩子过早感受到生活的沉重和心酸,为了物质抹杀自己的情绪和欲望,才是最大的问题。
教会孩子给予和付出,从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愿我们,我们的孩子,都能远离“贫穷思维”,打开视野,内心富足,走得更远,活得更自在。
—End—
作者:花时间。微信公众号「慢成长」创始人,国际新闻硕士,四语妈妈,童书译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美国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美国加州PAU心理学研究生。创立公众号慢成长,分享具有国际视野的早教发育、儿童心理、亲子教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