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认为对抗“产品复制”的方法,是永远快人一步以及强大的执行力,而现在的答案是:产品端的同质化不可避免,优秀的运营却很难复制,只能用运营建立竞争壁垒。
有人评论说,拼运营?那大公司的优势不是更大吗,就和产品复制一样,分分钟碾压小公司。
这话得分两头说。
第一,在垂直领域的运营,大公司的优势资源未必用得上。
第二,大公司的资源也不是无穷尽的,如果不触及他的少数几个核心领域,大公司资源被N多个项目摊薄后,未必有多大竞争力。
然而什么是运营?这个概念从来都没有被精准定义过。按我的理解:
-在产品的空架子上填充有价值的内容
-刺激用户更活跃地消费内容
-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与应用产品场景
-让产品被更多新用户获知
-提升用户对产品的品牌忠诚度
对此,@Toybus 评论道:人们对“好产品”的认知要比“好运营”来得更浅显和容易,对“好运营”的认知常常局限于“这是一个好活动”之类。
现状的确是这样的,运营因为概念含混被严重低估。我接着举例说:产品是长相,运营是内在。你跟一个女人长期生活,美满度取决于她的内在而不是美貌,第一眼看到的却多半是她胸大。
微博下面又有人评论道,既然运营如此重要,那为什么运营岗位的平均薪资不如产品岗,技术岗呢?
这事儿略复杂一点,但也可以解释清楚。
1、运营的管理层级通常比产品、技术岗更深一些。拿门户举例子,对应3年经验产品经理的职位,不是3年经验的运营,而是运营经理——比如主编。相对于产品和技术头衔的扁平化,运营有更多的升职空间,你当然不能指望在低level拿到高薪水。
2、从一线人均价值产出的角度,单个运营人员可能比单个产品经理,单个程序员更少。管理层级另议。
3、运营岗的可替换性,大部分情况下比产品、技术岗更强,有时候热插拔都有可能。
而这些影响个人薪资的理由,都不能撼动运营对一款产品的核心地位。所以有时候别人夸我家产品做得好,我内心深处会嘀咕一声“who care”,但他们如果夸我家内容很赞,我就眉开眼笑。
上周和做投资的同行见面,她说,把一款产品拉起来,90%靠运营。我基本赞同。
之前也有人说,一开始产品差一点,但运营够强,也是不错的开局。运营够强意味着不依赖功能的服务质量不错,市场营销不错,能吸引到大量“不挑脸”的用户进来,这是可沉淀的优质资源。当数据做上去了,就容易谈投资,有了钱再请更好的产品团队来打磨外在的东西。这种发展路径,比拼脸蛋的“产品强,运营弱”更健康多了。因为没有良好运营支持的产品,单单靠刷脸,或许能博得一时的业内名声,而名声的沉淀价值是相当低的。用户与数据的提升与留存,更多靠运营而非产品。
他这句话是批评我呢,虚心接受,努力改进。
我们这个互联网行业啊,瞎鸡巴炒产品经理,我很看不惯。好像一款产品成功了,功劳大都是产品经理的,头顶光环脚踩莲花,鸡巴啊。
准备发这篇文章之前,看到@KentZhu 也在微博讲类似的话题:“为什么互联网行业里产品经理这么独树一帜?这个问题就好比,为什么每年高考,被大家讨论最多的一直是高考作文?也就这个,每个人都能说上两句。之前是用户体验,现在是产品经理,换汤不换药。”算是另一种我认同的观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