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曾说:“今天的孩子,其基本欲望、基本情感和基本的行为方式,甚至是基本的生存处境,都一如从前;这一切“基本”是造物主对人的最底部的结构的预设,因而是永恒的;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变化,实际上,都只不过是具体情状和具体方式的改变而已。”
曹文轩是个有争议的儿童文学作家,新京报书评周刊发表了《为什么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读曹文轩?》,作者常立甚至批评他儿童观落后。
《草房子》自1997年面世之后,畅销不衰。各个版本累计印次已接近300次,被翻译为英文、法文、日文、韩文、德文等。荣获大量奖项,被改编为电影引起轰动。《草房子》写的是我们父辈一代人的童年,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变迁。孩子的观念变了,父母教育孩子的观念也变了。
那个时代的孩子不敢违抗父母的命令,更不敢向父母提要求,生活给他们什么,他们就享受什么。
如今,我们经常会看到父母对“孩子未来”的焦虑,孩子过于激烈的叛逆期。新闻上会出现一个11岁的男孩因受不了父母的批评,深夜躺在大马路上这样的事件。
父母面对孩子的教育成长,与其焦虑,不如用书籍开启孩子的心灵。所以,孩子读什么书籍也是出给父母的一道课题。
在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里,《草房子》毋庸置疑是占有一席之地的。撇开毁誉,作为父母,应该先去读读这本书,只有自己读了,才能决定要不要给孩子读,《草房子》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
01 现在好好爱你的孩子,不要在来不及的时候后悔
常立说他儿子在三年级的时候,被学校要求看了《草房子》,看得气呼呼的:
“这个爸爸,算什么爸爸?我要是桑桑的话,死之前一定要和这个爸爸同归于尽!”
桑桑是校长桑乔的儿子,调皮捣蛋、满脑子鬼点子、胆小又小气。善良、勇敢、正义感十足又可爱。
父亲桑乔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校里了,他从没有好好管过孩子,桑桑犯错了,就狠狠地打。桑乔从没想过这么一个天天爬树下水,闹哄哄的男孩子会生病,突然就病得所有医生都没办法了。
桑乔害怕了,后悔没有好好爱过这个孩子,总为孩子的一点错怒气冲天,没有和他做过他一直渴望做的事情。
桑乔放下了工作,终日背着桑桑到处寻医问药,只要有一丝希望都不放过,经历了无数希望又失望,他坚毅的脸变得木然。
从此,不再害怕别人知道,堂堂校长原来是个猎人。为了满足桑桑一直以来的心愿,他拿出藏在屋中黑暗角落里的猎枪,带桑桑一起出去打猎,看到桑桑久违的兴奋和激动时,桑乔苦涩的心有了丝丝甜味。
在生命面前,你会发现,作为一名父亲,所有的荣誉都无足轻重,孩子才是你生命里最重要的那一个。
写出《爸爸军团》一书的作者,是美国畅销书作家布鲁斯·费勒,正当他事业如日中天时,被诊断患了发病率极低的恶性肿瘤骨肉瘤。
布鲁斯看着他刚刚三岁的双胞胎女儿,担心自己无法陪伴女儿长大,担心没有父亲陪伴的女儿,会失去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为了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不会缺失来自父亲的教育指导。
他找到影响他一生的6个好朋友,成立了爸爸军团。他为女儿找了6个爸爸。希望在他离开后,这些爸爸代替他,承担起父亲的角色,帮助孩子成长。
桑乔是幸运的,桑桑最后没有死去,一位风烛残年的医生治好了桑桑。他可以再带着桑桑拿起猎枪到森林里去,还可以看着孩子长大的样子。
我们总以为时间还很多,孩子还小。工作太忙,梦想太多。可事实是,孩子不会等我们忙完再长大,谁也不知道有多少时间陪伴孩子成长。
如果孩子看《草房子》会对桑桑的爸爸恨得咬牙切齿,那就从现在开始好好爱你的孩子,孩子的童年有一种幸福叫做“爸爸爱的陪伴”。
02 有能力感受爱的孩子,更懂得坚强与付出
有时总会看到一些新闻:男孩向母亲要零钱未果,便当街暴打母亲。孩子为买玩具掐母亲喉咙。
看到这类新闻时,不禁让人思考,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养出那么多白眼狼。
现在的孩子拥有的物质条件,是生活在三年饥荒的那个历史时期的孩子所无法比拟的。
可生活富裕了,物质充足了,孩子并没有觉得更幸福。为什么?心理学研究指出,人们的幸福感与感受爱的能力成正比,你对他好,但他却不能感受到,你付出再多的爱,也是一场无用功。
细马14岁过继给二叔当儿子,二婶一开始就觉得亏了,觉得还没把细马养大,他们就要入灰了。
细马从江南而来,语言不通,上学被同学嘲笑,课也没法听懂,回到家里,二婶念叨着送他回去。
只有二叔从第一眼看到细马开始,就真真的从心里喜欢上这个孩子,带回来家里,用那一代老人深沉的爱养护着细马。
因为担心细马不会游泳,被水淹死,就用手托着细马的肚子教他游泳,细马跟他开玩笑躲到芦苇丛中,他吓得歇斯底里,当细马从水中露出头来,他高兴得都哭了出来,却抓起鞭子猛抽细马的屁股。夜里又悄悄的去看细马被打的屁股,内疚落泪。
细马委屈痛苦,但是真的感觉到二叔的爱。他也不恨二婶,因为他看到二婶的善良和苦闷。
他能感受到自己被爱,被需要。
所以当二叔家的房子被洪水冲毁时,他没有离开二叔家。
当二叔得了不治之症时,他为了找药引子,寒冬腊月去刨冻在冰下的柳树根,掘到双手裂开鲜血直流。
在二叔去世,二婶精神失常时,他扛起了这个家。他带二婶到县城把病治好。他养羊,卖羊攒钱,说要给妈妈建一座房子。
细马在苦难中成长,却让我们看到一个内心充盈的少年形象。这个少年总让我们在苦难中感受到希望和幸福,他的坚强与付出,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爱,是善良,是幸福。
作为父母,我们给予孩子许多的爱,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感受爱,只有拥有感受爱的能力,才能内心充盈的生活。
03 能吃苦,也能享福,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成长
提到富养女儿,穷养儿子的话题,总有许多观点和意见。
大多平民百姓,无论再怎么好强,也无法做到像李亚鹏那样富养李嫣。当然也无需刻意像《变形记》一样把生在富裕家庭的儿子送去深山吃苦。
我们应该做的是教孩子学会正确的面对贫穷和富贵,既能吃苦,也能享福。
书中的杜小康,在那样贫困的农村里就像一个斯文高贵的公子。
他书读得好,当班长,有担当,在学校里做什么事都是一身英雄气质。父亲开着一个杂货店,是麻油地的首富。所有人家要买什么都要去他家买,孩子们也都怕得罪杜小康。杜小康有自己的自行车,可以豪爽的请同学吃柿饼。
他本该这么一直优秀下去,可命运却捉弄了他,父亲追求暴富的梦想,把家当毁了,自己也瘫痪了,杜小康只能失学回家照顾父亲。
可命运的苦难却不止于此。父亲从来没有磨灭掉重新富起来的雄心壮志,当他身体终于好起来的时候。他做了一个决定,四处求人借钱买鸭苗养鸭去,他带上杜小康撑起小船,赶着鸭群离开了麻油地,向着宽阔的河流驶去。
杜小康带着对未来的恐惧和希望,孤独和无奈跟着父亲在远方的河流中养鸭,经历了无尽孤独的白天和夜晚,经历了恶劣的狂风暴雨天气,鸭群终于长大了,羽毛变得雪白致密,鸭蛋多得像数不清的宝贝。
我们以为杜小康终于可以回来上学了,杜家会重新富裕起来,但生活是你真的不知什么时候厄运会跑掉。杜家的鸭群误入了人家的鱼塘,吃掉别人几万条鱼苗,被扣留了。
杜小康回到麻油地的时候,他的父亲是被别人用板抬着回来的,虚弱得只剩下骨头,眼里再也没有了富起来的雄心壮志。杜小康手里抱着一只竹篮,里面有5只鸭蛋,这是他们出去半年回来的全部家产,杜小康把它送给了桑桑,他说过了,等他回来就给桑桑送去鸭蛋。
杜小康长高了,变瘦了。他没有父亲的萎靡,变得很平静,他说:“鸭群吃掉了别人几万条鱼苗,别人的希望也毁了,就像我们的希望也毁了一样。”
现在的杜小康不但失学,而且背上了父亲欠下的一身债。可杜小康在这磨难中学到的,比父亲在富裕中给他的还多,他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早熟,多了一份淡定。
杜小康提起篮子,在学校门前做起了生意。他向同学们兜卖橡皮擦、铅笔、芝麻饼……,没有羞涩,没有害怕嘲笑的目光。连桑乔望着这个孩子,都默默地说:“这会是麻油地最有出息的孩子!”生活把你的棱角磨平时,苦难不一定会将你引向深渊,也许是一个更完整的自己。
每个父母都想给予孩子最好的一切,近年来的出国热、学区房热、3万块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各种话题成为沉重的负担压在那些工薪阶级的父母身上。这些凸显的贫富差距,涌现出寒门难出贵子的社会舆论,总在制造教育焦虑。
可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富贵的。不能提供给孩子一个3万块的暑假,并不影响你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于丹说: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我们该教给孩子的是:住得高楼大厦,啖得粗茶淡饭。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
04 读《草房子》,使我们感动的是什么
当我成为母亲,望着天真可爱的孩子。总会不经意间忘掉曾经年少的自己,也会烦闷,苦恼,以为孩子总是没心没肺的快乐着。
可每次读《草房子》,都会让我感动,总在提醒着我,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成人的自尊心,也有一颗恣意快乐的心,成长总伴随着快乐和痛苦。
父母,是在与孩子一同成长。不要自负的认为,你能规划孩子的一生。生活给予我们的,我们又何曾想到,可那些使我们坚持到最后的都是爱与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