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里有这么一句话:“孩子和大人的关系问题,折磨了整个人类”。当时刚做班主任的我,对此很不理解。直到后来每天面对班级中各种各样的孩子和家长,努力尝试解决各类“教育问题”,才对这句话更有感触。
后来我遇到了霖。在和他的相处的这段时间里,让我对大人和孩子之间关系的建构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初次见面—— “你问她”
十月中旬,来自于杭州的一家三口如约而至。初次见面,虽然还未做深入交谈,但从他们紧锁的眉头、忧虑的神情里,我敏感地察觉到,对于孩子,此刻的他们遇到了困难,交谈中得知他们为此已经去了不少学校。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霖,远远的,他趴在草坪的大石头上四处张望,见我走近,立马扭过头去。为了避免生疏,尽快和霖建立连接,在他们来之前,我认真看了家长提供的面试资料,对霖的兴趣爱好了如指掌:比较喜欢搭乐高玩具、机器人,完成Roborobo单片机机器人第二期的课程,获二级机器人工程师;在家可以编动画小游戏,自己配上吉他声音作为背景音乐。在参观校园的途中,我主动与他闲聊,问他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上几年级?平时最喜欢做什么?他不愿与我对视,倚在妈妈身边,拉住妈妈斜跨包的肩带,摇头统统回答:“你问她”。
后来,通过与妈妈的交谈,才得知:九月份开学至今,霖在原来的学校只上了四天学,就再也不愿意踏进学校。
面试阶段——“我不要”
我带着他们来到教室门口,见到班主任王老师。因霖不愿进教室,王老师没有强求,带他来到校园秋千架上进行交谈,从一开始的躲避抗拒,到逐步愿意开口简短互动,用了近一个小时。王老师本来还想让霖动笔写写小文章,但他觉得动笔就是考试,不愿意,就暂时没写。语文面试结束后,霖一听接下来要进行数学测试,立马跑开了,在校园里和老师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王老师也追不上他,只好与家长继续交流,后来,他跑累了,回到父母身边,数学老师过来和他在草坪上进行交流。
综合各科老师面试情况,反馈如下:霖喜欢运动,跑步很棒,喜欢篮球;不爱唱歌跳舞,喜欢编程,爱玩乐高;阅读能力较弱、但接受能力强,后期细细跟进,会有明显进步;数学基础很不错;英语零基础,建议直接从L1开始。
这样的评定不是定性。是为各科老师了解孩子原有的发展水平,找到更好地打开霖霖的方式,让孩子通过在接下来的学习及与老师的互动中获得成就感,带来安全感、信任感。
体验阶段——“这里很有趣”
面试通过后,第二天早上八点,家长带着霖来到三年级教室门口,霖不肯进教室。在父母与老师交流的间隙,一不留神就跑出了教学楼。我悄悄地跟在他的身后,忽然想到自己二年级逃学的经历,仿佛时光倒流,那个正在奔跑的孩子背影不就是自己吗?
霖的跑步速度很快,哧溜一下不见了人影,为保证孩子安全,我赶忙喊来校园保安帮忙一起找孩子,并嘱咐找到后语气要温柔,不要吓到他。十分钟后终于找到霖,正和父母僵持在宿舍区门口,就是不肯进教室。这时,冬兰副校长正好路过,问道:“这是新来的同学吧?我来带你们看看学校吧!”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他们参观了小木屋、蔬菜基地、跑马场。下午,班主任陪同霖一家参观学校的美术馆、图书馆、手工房,只要不进班级,看看其他孩子的活动,霖都是愉快的。
第二天下午有两周一次的小桥音乐会,霖和父母观看了表演。我细细观察,整场演出,虽然他坐在父母身旁,侧着身子,手插口袋,眯着眼睛,显得漫不经心,但仍然会为看清楚台上的精彩表演努力地抬起下巴。
试读两周——只是陪伴
隔周,家长与孩子通过平等对话,开始进入试读阶段。因父母的工作原因,无法陪读,霖只能选择住校。为了霖能够较顺利过度,家校双方通过沟通决定:第一周父母抽两天时间在校,观察孩子的住校情形,等孩子适应后方可离开。因需要住宿,霖认识了吕老师,吕老师安排霖和两个六年级哥哥同住。
试读第一周的情形,与老师的预期基本一致,霖不进教室,不管哪位老师陪同、劝说进班,还是大课间班里同学热情地邀请他,霖一概不理,口头禅仍旧是:“不去”。
晚上回到宿舍,同宿舍的两个哥哥很友善,霖和他们相处融洽。天皓哥哥告诉他袜子洗干净晾晒的位置,睿峰哥哥提醒他还有十分钟要熄灯了……夜里11点多,刚上床没多久的我忽然听到走廊西边传来哭声,赶忙起来,开门一看,霖抱着被子坐在地毯上,闭着眼大声哭,我边轻拍他的后背边问:“是不是做噩梦了?”,“不怕不怕,老师在这儿陪你。”霖止住哭声,上床躺下很快进入梦乡。坐在床边,望着霖那张因哭泣涨得通红、略显稚嫩的小脸蛋,暗暗怜惜: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生命?刚才的梦里出现了什么?他的不安全感到底来自哪里?
待他睡熟后,临走前,我打开卫生间的顶灯。
第二天,宿舍走廊里,遇到霖的父母,我将夜里发生的事与家长沟通。这才得知,霖在家里也经常做噩梦哭醒,原来霖出生后,外婆重病住院,妈妈每天要到医院照顾老人,对霖的陪伴少之又少,缺乏安全感的霖总想和妈妈黏在一起。
巧的是,三年级小飞鱼班佳恩的妈妈出差,佳恩临时住宿。这下可好了,两个娃娃一起晨练、午餐,一起晚自习……在没有人劝说进班的情况下,霖不知不觉悄悄地走进教室,渐渐地,霖脸上的笑容变多了,老师们和家长也暗暗松了一口气。
谁知周末的时候妈妈过来陪他,周日晚上准备离开时,霖又不愿意上学了,周末作业也没完成,一直僵持到晚上八点。妈妈急着要赶回杭州上班,吕老师带霖到房间,霖发现屋里有一个鱼缸,来了兴致,答应吕老师下次给小鱼带鱼食。边吃零食边聊天,一直到夜里11点半,困得实在睁不开眼才同意回宿舍睡觉,那一夜霖未哭。
周一早餐后,霖不进教室。校园里溜达时正好遇见我,问:“吕老师呢?(之前跟吕老师聊天,他知道吕老师是不上课的老师)”我告诉他:“吕老师一般会在宿舍区5128,你去那儿等他吧!”
谈话结束后,吕老师陪同霖在“晨山户外生物研究所”一起观察苔藓,一起捡教学楼门口草丛里的垃圾;在蝴蝶老师的陪同下参加升旗仪式。
下午,班主任王老师全程陪同,霖要求妈妈周四一定要过来,这才答应进教室。王老师一直陪伴到晚自习结束后,送他回到宿舍,帮助洗脸,更换内衣……入睡后未哭。
就这样,每晚王老师将霖送回宿舍安顿好后,都会来和我聊霖白天在班上的点滴转变。对此,我很感动,感动于老师对一个孩子如此细致、用心的付出。
试读结束后,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要,霖的父母在外租了房子,让爷爷奶奶来陪读。每个周末,霖来学校,在王老师陪伴帮助下完成作业。
我们好像什么也没有做,只是安静地耐心地给予陪伴。这陪伴,对这个小小的人儿来说,却是具有魔力的。
现在的霖——抽芽就会绽放
三年级正在上轮滑课,霖全副武装,从我身边像风一样滑过,我惊呼:“滑的这么快,太厉害了吧!”霖自豪地扬起头:“我早就学会啦!”
学校秋季运动会上,霖勇夺跳绳第一名。周一颁奖典礼上,牛老师在全校师生面前特地表扬了这位新同学。霖,你真的好棒!
每每在校园里看到霖奔跑雀跃的身影,忍不住多看几眼,这个小生命身上洋溢着无限的活力与可能性。现在的他,逐渐找到各学科的成就感。阅读能力逐步提升,写作从一开始的50字飞跃到300字;喜欢唱歌、声音哄亮,能用巴乌吹奏整首曲子;同伴关系融洽,一步步融入集体。
常常问自己:面对各种各样的孩子,教育者应该具备哪些品质?我想最重要的首先是要具备一颗赤诚的仁爱、悲悯之心,其次才是专业素养、教育智慧。每当遇到让你烦心、头痛、甚至“无可理喻”的小生命,你会心生怜悯与慈悲吗?会生出一股“隐恻之心”吗?你会不忍心他用对抗的方式面对成人的世界吗?你是否想过要做点什么去帮助他?当孩子通过反复的试探,内心真正感受到周围成人的友善与接纳时,他自然愿意放下所有的戒备,打开自己、绽放生命。
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性,伴着生命按照他的律动如其所是地生长,给予不同的回应与陪伴。相信种子,相信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