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的同志文学,我其实不太读的。
这样说,可能有失偏颇。但,同志的写作,写来写去总也绕不开自家门前的那棵柳树,视野的狭小,把一切都写成“闺怨”。“晨昏同路”也怨,但那种温婉的怨到底有些温暖的底子在。所以,当他在论坛里推出他的最新小说《再见,公仆》连载时,我多少还是有些期待的。
我也是个喜欢涂鸦的人。我知道写字的艰辛,所以,为别人的文字写评论,我总是煞费踌躇。印象中,好象只为在圈内颇受好评论的叶端的《百鸟朝凤》写过评论。这次有写字的冲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说的作者是我很熟的朋友。对于熟悉的人,我想即便我说了什么不中听的话,他大抵也是能够谅解的。而且,就像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的一样,写评论最好能联系到所评的作者这个人,不能只就作品谈作品。尤其是这种自传式写作,无不是对作者个人灵魂与情感历程的一次拷问。所以,当作者把全部的小说文本传过来时,我就想自己也该动手写写字,写写自己读这篇小说的一些感受。
午后,一个人蜷在沙发里,读《再见,公仆》。脑海里浮现的却是王家卫的电影《东邪西毒》的场景。整部电影,在我看来,说的似乎就是拒绝与被拒绝的残忍与活该。而小说里“我”纠缠在“公仆”(这实在不是个雅称!)与“老李”之间,到最后,无奈地失去“老李”,淡然地与“公仆”说再见。就如作者开篇所引用的电影《无间道》的那句台词——“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一样,在旁观者看来,其实也是一场宿命式的残忍与活该。
《再见,公仆》里,表面“我”与“公仆”“老李”之间情与欲的纠缠,但真正凸显的其实是“我”在一场情感游戏中隐忍与成熟。小说中的“我”迷恋“老李”,为他奉献自己的一切,但无论如何努力都得不到对待的回馈,于是负气似的与“公仆”上演一场场欲搏战;“公仆”原以为自己的痴情等待会换取“我”的回心转意,但时间让他明白了自己不是对方的最爱。于是,最后选择黯然离开……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同志圈每天都会上演的生活片断!?两个完全的陌生人,只看几眼,说几句客套话,就开始疯狂地做爱;而且并非初经人道,都是曾经沧海的过来人。“我”在小说的开篇,企图以嬉皮的方式来解构曾经的情感经历,但说着说着又回到深情的一面。在我看来,“老李”最后选择仓皇逃离,其实并不是他不爱,而是他不敢爱,不能爱。这种爱,在老与少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这种爱,身后背负着一个家庭、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热望。所以“老李”的临阵退却,其实是注定的。遗憾的是,“我”已经为欲望所蒙蔽,躲在自己亲手垒成的情感的篱笆里,兜兜转转,就是走不出那个小圈圈。总以为,相爱那么简单,相处也不应该太难;总以为,爱就是电闪雷鸣,爱就是一切;总以为,爱就是大街上的一段铁轨,从铁轨的这一头到那一头,只隔着一步即可越轨的距离;总以为,我们有爱,有爱还不够吗?!惟独没有看到那份爱背后还一双双冷眼在窥尽这荣辱枯荣的哀乐人间。
关于爱的解读,弗洛姆曾经如是说,“爱是一种对人事的态度,如果有人说他爱你,但不爱其他人和这个世界,则他的所谓爱乃是虚假的。”我想,那个能为惹祸的儿子和患病的老伴心力交瘁的“老李”应该是能够知晓爱的精髓的。所以,他选择在“我”面前退却。尽管,他也需要爱。是的,我们需要爱。但,我们更需要一点点的慈悲,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善意。相爱也好,不爱也罢,爱情也好,友情也罢。最后的维系,都是那一点点的慈悲。这慈悲里有人生的光——它不喜欢那些屑琐的计较……如果能读懂这一点,那么,当“老李”的爱在口难开时,我们不妨当他是“画皮”故事中的那个女子,在世间行走一圈,讨些情爱暖暖身子,而后拍拍尘土,又走回那枯黄皱巴的枯寂生活中去;当“公仆”挥手再见时,我们给他一张明媚的笑脸……
所幸,小说中的“我”最终做到了。但现实中的我呢?能做到如此淡定和释然吗?少时读金庸,读到“塞外牛羊空许约”的那一节,总是莫名感伤。为阿朱,为阿紫,为萧峰,为一个没有兑现的诺言……我想小说中的“我”应该不会感伤吧?因为他终是洞悉那约本是空许。作为看官,我只想问问他,要有多大的力量,才可以承受这虚空?
如果不出意外,我想读者不久就可以读到小说的全本。我不知道聪明的读者会有什么样的感慨?我在写上述这些文字的时候,看到书房阳台上有一簇红色花开,热闹,幽静。这风情让我想起“我”为了“老李”而给公安副局长屈辱做零的场景来,那夜,菊花的开放,良辰美景,断壁残坦。只不过,到头来,所有的热闹繁华亦不过是一场空约。
突然想为“我”喊声,痛;说声,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