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在最亲近的人身上,修习更多的慈悲。”——题记
时常会有这样的说法,即使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50次想要掐死对方的冲动。可见,夫妻之间发生争执冲突,再寻常不过了。
曾有心理学专家,花费35年研究男女沟通课题发现,只需15分钟,观察夫妻之间的对话,就可以判断出他们在未来4年内会不会离婚,而且正确率在85%以上。依据是,那些最终离婚的夫妻对话时,夹杂更多的蔑视、侮辱、攻击等负面情绪。
也就是说,更多的争吵,源于谈话的方式。同样,不争吵,也是源于谈话方式。谈话的方式,决定着谈话最终的结果。好好说话、好好沟通,成为经营幸福婚姻的关键。
1.用“希望”替代“应该”
一年前,我参加了心理咨询方面的面授课程,在课堂的小组讨论环节,我向指导老师询问,“老公从不听取我的建议,工作之余从不读书学习,我认为他应该更上进,应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面对他这样的停滞局面,我该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激发他的积极性吗?”
指导老师并没有第一时间,正面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停顿了一下,反问到:“你老公对你有什么要求吗?”我如实回答“从没有任何要求”,听到这里,课程上的学员们哄堂大笑,我也不好意思地跟着讪笑起来。
“你说了那么多的‘应该’,潜台词是你老公必须满足你的要求。可对方是一个独立个体,有自主意识,你无法左右他的想法和行动。”指导老师继续说道,“你可以在沟通时,试着用‘希望’代替‘应该’,少一些命令指示,多一些尊重理解,说出你的善意期待,把主动权交给对方。相信这样的有效沟通,会慢慢给对方带来积极影响,进而行动上会有所改变的。”说完,同学们一致鼓掌表示赞同。
课后,我及时采纳了指导老师的建议,在随后与老公的日常对话中,我尽量将所有的“应该”都换成了“希望”。果然,老公先前的抵触情绪消减很多,也变得更加耐心与虚心,能一点点听取我的建议,也会有所行动。
至此,两人的矛盾冲突也大为减少。因为在“希望”的口吻中,我可以心平气和地表达出我的善意初衷,老公也会以更轻松的心态接受我的建议,两人也能最快速度地达成共识,有效推进事情的进度。
2.学会“表达愤怒”,而不是“愤怒表达”
愤怒表达,是指在发生矛盾冲突时,急性子的我,憋着满肚子的不满,常常会怒火“噌”的一下子就窜上来了,摁都摁不下去。于是,很容易一上来就攻击对方,升级矛盾。
相对慢性子的老公,有他自己做事情的节奏。有些时候,我会极为不满他的磨磨蹭蹭。有一次,去车站赶火车,我再三催促,他仍是不急不忙的,很晚才从家里出发。结果到车站后,又是排长龙队伍费时取票,又是穿过人流过闸口,两人几乎是一路狂奔地蹬上火车,气喘吁吁,当即车就鸣笛发车了。
“真是受够了你的磨蹭,你是蜗牛吗?不可以快些吗?提前半小时到车站,会怎样啊!”我怒不可遏的对老公大喊着,他只做沉默状,不予回应。一路冷战,弄的两人原本开开心心的出行,气氛到冰点。
直到有一天,我临时有事回到老家,看到爸爸对妈妈发脾气,怒气冲冲地责备老妈因粗心误事时,我突然间顿悟,原来我早已在原生家庭的“愤怒表达”沟通模式里,浸染了多年。将爸妈之间的对话方式,照搬到了我和老公之间。
心头一哆嗦,如果我再不做出改变,30年后,我和老公就会成为60多岁还在继续摩擦争吵的爸妈。“愤怒表达”成为他们日常对话的框架,于是,就这样在吵闹中,不断的生气,遗忘;再争吵,生气,遗忘的循环中,过去大半辈子。进而,继续影响我们的孩子,开始家族式的代际“遗传”。
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处理方式?不再第一时间陷入愤怒的漩涡里,能够给彼此一个冷静的空间。于是,我在摸索中,体会到“表达愤怒”的诸多好处。
表达愤怒,是指能够心平气和地表达出不满、委屈、难过等感受,得到对方的理解与反馈,积极促进彼此达成共识。
同样,再次出现要去车站赶车的情况,我会提前沟通,“上次赶火车累的半死,还差一点就错过车,我心里特别着急,跑到满头大汗太不舒服了,我们可以提前一个小时出发,时间宽松些,也可以休息一下,行吗?”,没有指责,没有抱怨,只是陈述自己的感受和建议,老公反倒轻松答应了,行动上也配合很多。
知易行难,尽管已经觉察到自己先前沟通模式的弊端,也意识到了形成新对话方式的必要性,但还是很容易在发生矛盾时,就深受负面情绪的影响,错过平静沟通的时机。
所以才说,真正的修行就在日常生活里,行卧坐起,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就可以完成修行的习练。
婚姻生活里,无论什么样的沟通技巧,都需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做到真正的尊重对方,视对方为独立个体,不将自身意愿强加给对方。两人共同努力,实现良性沟通,营造舒适的家庭氛围,言传身教,影响子女,为他们描绘出幸福婚姻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