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张纸上画了一个圆圈,但是有一个缺口。那么当你扫见这个圆圈时,你会把注意力放在哪里呢,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说,那个缺口。是的。我们通常说,圆满。一个完整的圆圈,似乎代表了完美和满足,以及因满足带来的安宁平静祥和。但是生活中却似乎很少有圆满的时候。我们总是多多少少总有一些缺憾,让我们觉得人生,并不是那么美好。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肚子饿了(生理感受),我想要填饱肚子(需要),于是我开始寻找自己想吃什么,是吃北京烤鸭还是西安泡馍呢(搜寻),然后我会想,北京烤鸭太贵了,西安泡馍太远了,(评估),还是去吃食堂的拉面吧(选择)。下一步要做的是什么呢?去食堂(行动)。我吃了拉面,填饱了肚子(满足),坐在餐桌前休息了一会儿(消化),然后完成了吃饭这件事情,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平静)。
这是一个完整的事件。但事实上也许并非如此。上面的任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中断这个过程,形成一个缺口,成为一个未完成事件。最容易断开的环节,应该就是行动了吧。止步不前是导致一个事件不能完成最直接的原因了。那么,是什么导致我们没有行动呢?对我来讲,通常是一种无力感。
这种无力感,来自于一种内在的冲突,或者是自我争斗。比如我要去吃饭,满足我肚子饿的需要,但是老板一直在开会,我又想做个尊重他的好员工。去还是不去呢?就形成了纠结。谁也压不倒谁。肚子饿是真的,昨个好员工也是自己的需要。怎么办呢?思来想去,一会儿抱怨肚子怎么这么饿,后悔早饭没有多吃些。一会儿抱怨老板为什么不体谅员工,还在那里滔滔不绝。总之,非常不舒服。看什么都不顺眼了。
这种自我争斗,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纠结。相信好多人在面对选择,需要做出一个决定时都会如此。纠结的根源是什么?是内在追求完美的标准吧。我想陪孩子写作业,做个好妈妈。我又想出去聚餐,享受与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怎么办?真想把自己分成两个人啊!放弃哪部分,似乎都不舒服。于是成了僵局,在这种僵局中,不断地内耗,消耗自己的能量。所以,纠结时,我们通常感受到的是一份无力感。甚至想把希望寄托于外界。希望别人替自己做个决定,推自己一把。只有这样,才可以跳出自我争斗,重新获得行动的动力。但是,如果真的是别人帮自己做了决定,那么,如果这个决定,恰恰满足的是自己的最初需要,我们可能是舒服的。比如,在别人的鼓动下,去吃饭填饱了肚子。可是,如果有人说,必须饿着,满足领导需要最重要,那么我相信,自己身体的需要没有被满足,心里肯定不会舒服。所以,纠结时,放下自我争斗,去看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非常重要。
如果自我的真实需要没有被满足,怎么办?于是这份需要被压入了潜意识,我们可能会莫名地焦虑,不舒服。然后在很多场景中,潜意识都会不自主地蹦出来,讨要未被满足的需要。所以,训练觉察力,解读我们的潜意识,非常必要。潜意识经常会以梦的形式释放出来,解读自己的梦,是发现自己需要的很好的方式。潜意识还会以投射的方式出来,我们遇到一些事情,并因此而有的一些感受和情绪,时常就是我们潜意识对外的投射。解读我们的情绪,解读我们深层的潜意识,看到自己没被满足的需要,然后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满足自己,就相当于填补了这个本该圆满的缺口,内心满足,平静喜悦。
纠结往往是痛苦而无力的。其实如果能够跟随内心的需要,勇敢地迈出自己的步子,你会发现,自己内在是非常有力量的。因为你是在为自己活着。然而,我们很多时候,会屏蔽掉自己的需要,使自己变得麻木,或者让自己变成没有需要只会冲锋陷阵的的战士。以为这样,身边就太平了,然而内在的翻江倒海,只有自己清楚了。所以,当你的内心不舒服时,这是自我探索非常好的机会。成长,就是不断面对自己的不舒服,不断探索自我,满足自己的内在需要,丰盈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内外合一,内外合一的人,才是真正有力量的人,也才能真正感受到合一的平静和喜悦。
如果我们通过行动,满足了自己呢?吃过饭,我们会习惯性地休息一会儿,回味饭的美味,同时消化进入腹中的食物。这是满足自我需要后欲望逐渐消退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很重要。只有经过消化积淀,才能回归平静,才能生出智慧。所以自我反思很重要。睡眠做梦其实就是一种消退的过程。所以,睡眠真的也很重要。
似乎想说的话很多没有说出来,慢慢理解总结吧。上班去啦,开始美好的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