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泡沫”、“楼市崩盘”论调一直存在,近期楼盘价格稳中有升,还没触摸底线。近日,媒体引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人口出生数量和出生率下降数据,M2增速降低,货币通缩数据——提出人少了,钱少了,楼市更危险了。
我不主张买房保值,如果用来炒房,经济条件允许在适当城市可以尝试。关于房价上涨原因各领域研究已经很透彻了,供需基本面,城市化进程,文化消费习惯,炒作……无论政策如何调控,近年来房地产还有升值空间,楼市泡沫暂时破灭不了。
反正我不买房,到不担心楼市崩盘,我关心楼市背后的东西:人们为什么热衷于买房?原因很简单,房产似乎成为资产保值的最稳健标的物,比股票、期货、外汇、黄金要稳健的多,它符合国人的消费文化(田产)。从国外经验看,未来房价并不乐观,几十年后回望当今,或许这份投资不一定有价值。
人们总是对比80年代的万元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伟认为,当年的万元户相当于现在的255万元(参考《极速货币化:中国金融的幸运和不幸》)。文章从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看,选取80、90、00、2007四个时间段看,当年的1万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50~60万。从人均储蓄看,相当于当时人均储蓄的200多倍,大约255万。
考虑到更复杂的现实因素,比如CPI近30年增长平均约4.8%,似乎并没有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果当年1万元进程长期复利理财,几十年后本息也超不过10万,即便投资黄金,无非5倍收益,如果用来消费,几乎等于浪费,一切都在表明钱不值钱了。从物价对比看,大米涨了36倍,白菜涨了90倍,学费1071倍,看病91倍,房价2083倍,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根本原因是货币化进程中的货币供应量极速增长。货币化进程很复杂,货币发行规模的变化,汇率的变动,货币成了衡量经济发展、吃穿住用的价值尺度,一切都向钱看齐,计划调节变成市场调节。几十年来货币增发量,现金货币、虚拟货币、信贷货币,与原来相比多了几百上千倍!如果考虑到汇率,人民币升值贬值对购买力都有影响,这种情况下,选择保值产品很重要。
在快速货币化的进程中,持有现金或者低风险低收益的储蓄、国债等金融资产,和把大半财富拱手让出的差异并不大。用货币去购买可以大规模产业化提供的消费品,几乎等同于奢侈的挥霍。聪明的人们注意到了运用“长期金融负债”去对抗甚至去利用快速货币化,其基本理念是今日之财不是财,明日之债不是债。于是,以房贷为主的家庭负债率居高不下。
我担忧的正是在此!有研究表明,我国居民部门的宏观杠杆率已超50%,居民部门债务收入比高于77%,表明中国家庭负债程度已经相当高,有钱不敢花,抗风险能力弱。从2017年房价收入比看,最高的深圳为40.7,意味着,如果你在深圳的年薪达到了平均水平,不吃不喝在深圳买一套标准大小的房子,需要40.7年,在北京要33.4年,在上海要31.8年,在厦门要30.4年!
我们透支了未来30年的钱,我们赶上了货币超发,赶上了股市泡沫。现实货币的增发,虚拟货币的泡沫,未来货币的透支,集中在一个时代,一切都会很贵,很贵,很贵!如果经济继续发展,还会贵一段时间,如果经济开始停滞,或许会有缓解,不管哪种情况,当下都不是最好的时代,这个时代的钱不是钱,是泡沫。
靠投房产保值?近期能达到目的,如果按发展规律看,一旦经济回归正常,房产行业肯定会大大缩水。如果货币化进程继续,虚拟货币数字货币被炒作,房价增长在和GDP、CPI、通货膨胀率、货币增发率的赛跑中不一定能赢。如果城镇化进入尾声,生育率降低,经济发展放缓,房价将无以为继,或许真不值钱了。
除了居住的刚需外,楼市基本是被炒作出来的,它太不合理了。我们支持投资理财,适当保全资产,房产或许是当下最适合的产品之一,但不是唯一,也不是永恒。未来物价有涨跌,任何投资门类都会有涨跌,需要思考未来衡量经济财富的标的物,或许是房产,或许是黄金,或许是粮食,或许是教育技能和稳定的工作环境,这需要个人的眼光判断。
我们认为,人们在每个时代的博弈都一样,不用懊恼80年代的万元户如今已不值钱,那是静止的观点,历史不可假设,每个时代都有竞争,都有当下的消费,谁也看不到几十年后的未来,能做的只能大致推测,暂时保值,然后最大范围参与社会分工,只要能在分工中,在竞争中立住脚,资产自然保值,高位仍在高位,低位照样难以跨越,这就是事实。
货币稀缺坚挺时,投资长久使用价值的大宗物品,货币泛滥贬值,钱毛的时候,通过灵活理财保持现金……可惜,我们算不准国家政策,只能在黑箱中瞎眼操作。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在社会分工中占据中上等,无论是否投资,有能力就基本保住了未来,这或许是最阿Q的安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