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卡尔在2009年出版的这本书中,对于互联网对人们专注能力、深度思考能力的影响甚至剥夺忧心忡忡。他详细列举了公元前文字的发明一直到信息时代,文字、印刷、图书、打字机、图表等工具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资料非常详实,像半部博士论文,可能这就是西方严肃类读物的一贯写作风格。
如今据本书成稿已过去9年,信息化带来的注意力分散、深度思考的缺失,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我们已经离不开网络,哪怕一会。哪怕酷爱读书的我,每年阅读的书籍也逐年锐减,阅读量可能增加了,但多数是网络上的博文、朋友圈的分享,公众号的推送,知识网站上回答:纯粹阅读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慢慢让步于碎片式的阅读,自己的注意力也开始信马由缰,不由自主。我发现自己对于所谓知识是如此饥渴,一种害怕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圈子”的恐惧驱使着我不停寻找着新信息,甚至停不下脚步去消化这些囫囵吞下的东西。它们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养分,却将我改造成了饥不择食的饕餮。
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中也指出,我们现在多数时间处于浅度工作中,经常被各种事物、邮件、SNS、网页打扰。他在书中尝试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我们明知网络的便利中包含阴影,但是在沉沦中放弃了规避。当沉思被剥夺,信息的泥潭则将我们困得更深,更快。
从我自身分析,注意力被剥夺不仅仅限于网络方面。信息化带来的是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诱惑:PS4上没玩完的游戏,ipad上没看完的视频,微博上新出现的明星绯闻,发布会上新推出的电子产品……网络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曾经专注的城堡出现了缝隙,之后,诸多诱惑一拥而入。我们慢慢由专注向相反的方向倾斜,这一过程并非一日之功,当发现这一点的时候通常已经丧失了长时间专注的能力。
_大脑是General Design的。_诸多实验证据表明,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这种可塑性贯穿了人的一生;另外当一个技能或者习惯被学习,头脑中另一个不常用的技能可能会被取代。虽然如同江河,即使干涸,也会留下痕迹,但是思维的奔流已经改道,原本可能使自己获益良多的技能习惯荡然无存。这就是肤浅阅读代替深度思考在神经学层面上的解释。另一方面,知道了这种机制,我们可以勤加锻炼一些良好的技能,执行起来会更加省力,技能也会更加娴熟。
书中还讨论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记忆。记忆是否在未来能够被托管到机器中?记忆是否应该被托管在机器中?历史上,从书写诞生,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对书写的影响持两种态度:柏拉图认为,书写能够使作者更加审慎的思考、逻辑更加清晰、更有深度、辞藻也更加华丽;苏格拉底认为书写会使头脑的记忆力下降,更加依赖于书写,而降低整体的智力程度。从现在来看,柏拉图可能占了上风;然而我们是否应该让机器管理所有的知识,自己只掌握浅显的关键字?这对与深层次的思考究竟有没有好处?从记忆的角度来讲,讨论两人究竟谁赢了这场思辨,为时尚早。作者的结论是“记忆外包,文明消亡”。
我同意记忆对于人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同意这个论点。事实上,记忆的托管涉及到太多问题,虽然就现在的facebook用户隐私泄露来说,将自己的所有记忆上传并不是个好主意。然而记忆托管除了能够解放头脑,获取更多便利之外,还有一个人类从古至今都无法拒绝的诱惑:永生。这是伊甸园的苹果吗?吃了它,是否人类将永远离开现在这片乐土,谁也无法预料。
书中最后还提到了一点人工智能的发展,鉴于成书较早,没有见证现在深度学习对于人工智能的影响,这也不是书的主题,我也不在此展开。
总结起来,作者回忆了从古至今工具对人类意识的影响,对于互联网带来的冲击,是喜忧参半的。单事实摆在这里:人类从由图书时代引领的短暂深度思考的习惯正被互联网冲垮。人们是不是需要深入思考,而不是浮光掠影?是的,当然需要;然而谁想退回到过去?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没有人能够关上。
计算机科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trade off。许多算法的本质就是时间和空间的互换。这种trade off的思想也普遍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如何在“肤浅的便利”和“单一的专注”之间trade off,寻找到平衡点,才是我们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两方面如果不可得兼,你希望牺牲多少,得到多少?
看完这本书,我暗自下定决心,这个周末要关掉手机和电脑,忘却喧嚣,拿出一本书,重新体验一个宁静的周末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