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我们都应该把这些话牢记于心,不辱使命,不改初心。
当前,病毒仍在肆虐,疫情持续蔓延,在此国难当头之际,那些最美的逆行者,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义无反顾地站在抗疫的最前沿。
他们大爱无疆,无私奉献,恪尽职守,用自己的青春和无悔筑起了一道爱的长城。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这些新时代的最可爱的人,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吗?
他们不断锻造着中华民族的特殊品格,初心不改,忠诚不变,挑战困难,志存高远,用满腔热血与赤城书写着时代的华丽篇章。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古乡。”这是少年英雄为国家收复边疆、不成功不回乡的慷慨激昂。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只有在狂风中才能看出草的坚韧,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
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
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
而我们的抗疫英雄不正是这些被称为民族脊梁的“劲草”“忠臣”吗?
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没有不经历风雨的彩虹,坎坎坷坷,起起伏伏,走过风风雨雨,历经沧海桑田,这便是生活。
我们就像那小草,要经历霜风雨雪的侵袭,要忍受苦痛煎熬的磨练。
经受住了,熬过去了,方可成器。
这是李世民赠给萧瑀的一首诗,也是对萧瑀为人正直,刚直不阿人品的高度赞扬。
唐太宗李世民文武全才,是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堪称中国古代明君的典范。
他在统治期间,广纳贤才,知人善用,功勋显赫的文武大将比比皆是。
为了杜绝功臣滋生居功自傲的习气,李世民则很有一套掌控大臣的帝王之术,那就是:“恩威并施,刚柔相济”。
他对内文治天下,从谏如流,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一手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四夷宾服,万方来朝,被尊为“天可汗”。他的文治武功开启了大唐盛世的序幕,并让他流芳千古。
这样的明主,足以让天下英才,有识之士趋之若鹜。所以,他手下人才济济,能人贤士更是比比皆是,而能直言劝谏者也不在少数。
说到直言敢谏,那一定绕不过魏征,他可是出了名的犯颜直谏。
魏征生性耿介而执拗。在朝堂议政,有时还会认死理。李世民说不过他就要退朝,魏征竟敢上去拽住龙袍,不让李世民走人。
在真实的历史中,萧瑀可能没有拽过李世民的龙袍。但是他和魏征一样,也经常因为说话过于耿直而得罪人。
下面我们聊一聊萧瑀,萧瑀这个人来头可不简单。
萧瑀本是南朝梁明帝的第七个儿子,又是隋朝杨广的小舅子,唐高祖李渊又和萧瑀的妻子是姑舅表兄妹。
这关系着实有些复杂哈,有点绕迷糊的感觉 。
萧瑀虽然出身于贵族之家,但是一辈子勤劳节俭。无论是在隋朝还是在唐朝为官,一向都是正直清廉、克己奉公。
当初李建成、李元吉陷害李世民,朝中许多臣子都被前二人收买,但是萧瑀始终站在李世民这一边。
唐高祖武德九年,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谋杀害李世民未成,又向李渊诬陷李世民。
李渊听信后,打算惩处李世民,在萧瑀的据理力劝下,才打消了惩处他的念头。
不久后,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在萧瑀的劝解下,才把政权交给了李世民。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封萧瑀为宰相。
但由于萧瑀性情刚直,与房玄龄、魏征等大臣合不来,也经常因为说话而得罪同僚。
所以,他一生一直在拜相和罢免之间游走,萧瑀曾六次拜相,又六次被罢免,而后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这也算是历史上的独一无二了。
而每一次拜相,都是因为他忠心耿耿,有理有节,而每一次被罢免,都是因为他说话得罪了同僚,相处不下去了。
萧瑀任太子太傅期间,毫无怨言,来到东宫任职,辅导太子十分尽职,李世民对他对太子的教导十分满意。
贞观九年(635年),封萧瑀为“特进”,参预政事,并赠此诗给他,还说:“卿之忠直,古人不过。”意思就是说,论及坚守仁义道德,处事忠诚耿介,没有一个古人能超过萧瑀。
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赐萧瑀》,就是萧瑀第四次当上宰相时,李世民写给他的。
《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唐·李世民
赏析
《赐萧瑀》是唐太宗李世民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是李世民赐给萧瑀的一首诗。这首诗盛赞萧瑀的仁德。
前两句写识人,句用恰切的比喻,颂扬萧瑀在动乱和危难时刻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一个臣子的忠诚和立场。
后两句写知人善用,以反衬正,欲扬先抑,着意突出萧瑀作为一个智者所具备的仁义之心。这首诗极富于哲理。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在狂风中才能看出草的坚韧,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
疾风:大而急的风。劲草:强劲有力的草。
板荡:动乱之世。
诗的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疾风知劲草”一语,后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
李世民在此诗中用此赞美萧瑀。
次句的“板荡”是两篇作品的名称,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
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
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怀有仁爱。
勇夫:有胆量的人。智者:有见识的人。
诗的后二句则另换角度,继续盛赞萧瑀。
徒有一时之勇的“勇夫”并不懂得真正的“义”,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怀仁德。
这里告诉读者,只有忠诚还是不够的,要智勇双全,才算是有用之才。有勇无谋,莫言义;有智无勇,难施仁。
这首诗诗意浅显,说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
这不仅对于知人善任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读者的自我完善,如何使自己成为智勇双全的有用之才方面,也具有启迪作用。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二句,如今引用它,比喻只有经过尖锐复杂斗争的考验,才能考查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才能显示出谁是忠贞的强者。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