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创过业啊~~” 面试桌对面的HR嘬牙花子的表情很是熟悉,一副“大好青年怎么走了这条弯路”的惋惜表情。
吴迪赶紧配合地摆出痛心疾首的姿态,低头嗫嚅着说:“是的是的,年轻气盛,总想着要去闯闯。人嘛,一辈子总要有那么一回冲动,现在体验过了也踏实了。”
这话说得艺术,是之前反复推敲设计过的——一方面你不能太奴颜婢膝地把自己这段全盘否定了,否则这三年创业经历完全没有加分,还坐实成了不良记录。另一方面也不能让对方觉得你很为这经历自豪,作为一头横冲直撞过的“野猪”看不起他们这样一直在职场豢养的“家猪”,而且还会像颗定时炸弹哪天灵光乍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创业。说起来员工离职去创业和跳槽对企业来说其实都是流失人才,但也许是创业往往是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做起,很可能成为公司所在领域的竞争对手加挖墙脚的,这对HR来说实在是个需要严防死守的大忌。
吴迪,美国名校MBA+北大本科,曾就职于世界500强和知名咨询公司,辞掉百万年薪做了个健康管理项目。本来是想把美国的健康饮食+健身指导+慢病防治商业模式搬来中国,扑腾了几年,市场没有接受这个知识密集型模式,生生逼出了一个高级盒饭品牌,瘦了还想瘦的姑娘们十分喜欢她聘请美国食品科学博士和五星级酒店行政总厨共同研发的健康餐,她则在租金日益高企的商业地产和倒逼实体店铺的餐饮O2O浪潮中赔尽心力。每天在前台后厨和外卖小哥之间辗转腾挪,既无法在现有模式上扭亏为盈,又融不到下一轮资金实现转型。苦苦支撑两年之后,自己的积蓄和最初众筹的资金耗尽,吴迪只好黯然离场。
“重新回外企找工作,做的仍然是以前的事情,HR给出的年薪比以前低了二十万。”吴迪说起现状有些嗟叹,“就当是先休整一段时间吧。大企业工作虽然也忙也累,但心理压力小了不少。每个月不用操心员工的工资是否还发得起,自己还能有工资领,天塌下来有老板扛,还有什么可抱怨的。调养一下身体生个孩子,三五年内不折腾了。唯一遗憾的就是那么多朋友相信我,五万十万地凑钱给我投资,我却把钱赔光了。虽说是股权投资不是借款,还是很希望能还给他们。这样的年薪就算省吃俭用也得至少五年才能攒够。可再创业是没那力气了,经常梦想要是能中个彩票就好了……”
二
“从2016年开始,简历上有创业经历的求职者越来越多了。”翻看着HR经理递上来的吴迪的简历,Rob试图从雇主角度给一些诚恳意见。作为500强公司的HR总监,Rob自然不会仅凭面试者看似诚恳的“我要上岸”言辞就匆忙下结论。入职后工作表现和稳定性让他对有过创业经历的求职者颇有微词:
“创业者固然有些好品质,不过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不稳定性是更大的顾虑:一来当初能下定决心辞职创业的,多半本来就不是安分的人,日后在公司里坐不坐得住是个问号;二来做过创始人的人,不管创办的是多小的企业,都自然有了种‘CEO视角’——看问题喜欢从全公司、战略高度去考虑。可惜的是,除非是极高层的职位,这些操心都是多余。大公司要的是螺丝钉,关键是管好自己一亩三分地不掉链子。虽然我们天天号称要员工对公司有ownership(主人翁精神),但其实公司的bottom line(净利润)、五年规划、社会责任,对于大多数打工者来说都是听听而已的闲事。”
被追问是否愿意雇佣创过业的人,Rob的回答是:“首要考虑因素当然是能力是否相符。在能力相同的候选者之中,首选稳定的——如果你非要逼我给个明确答案,我会优先选择过去三年在另一个公司打工的,其次选生完孩子重归职场的,最后选——你懂的……”
三
看完蔡兴的简历,猎头试着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帮助他面对现实:“你的背景非常impressive,不过创业那段可能HR会有些顾虑,我们一起看看如何能给出个合理的解释。另外,现在经济实在不景气,辞职的少,求职的多。你三年前辞职时的年薪已经非常高了,你看看是否能适当降个一二十万?”
蔡兴,农业专家,第一次创业加入了某有机农场项目主持营销部门。公司一路融资到C轮市值数亿,却卡在规模无法扩大最终止步。蔡兴被另一刚融完B轮上亿的知名生鲜O2O项目挖走,许了几千万的期权,坐镇运营部门。2016年资本寒冬来临,生鲜O2O作为烧钱重灾区忽然就停了东风。裁员60%,蔡兴的期权也打了水漂。勉强坚持数月,他终于下定决心重新踏上大公司求职之路。然而四个多月过去,在投完无数石沉大海的简历,面完无数无疾而终的面试,被无数面试官以“你的经历令人印象深刻,对这个职位实在是超出太多”之类的理由客气搪塞之后,蔡兴终于知道,三年以前被“万众创业”忽悠的那句“即使创业失败,你的职业生涯将会大大加分”是多么不靠谱。
最终,蔡兴选择再度回到创业圈,加入了一个早期的特色旅游创业项目。
被问及为什么还要坚持创业,蔡兴吐露了真心话:“坚持梦想是说给投资人听的。我已经40岁了,不像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回到职场还可以从底层或者中层重新做起。现在回去我这个年龄都应该是总监级别了,但大公司又不会因为你有七八年创业经验就给你总监。回不去了,就一条道走到黑吧。据说第三次创业成功几率大大提升,也许前面学费交足了,该有收获了吧。”
虽然蔡兴期待着成为备受VC青睐的“连续创业者”,殊不知这个名字其实指的是“连续创业成功者”——早期参与创办的企业被收购或者IPO,手里股票期权套现实现了财务自由,后面继续创业主要出于兴趣。经验丰富,人脉广泛,资金充足,再次成功自然更容易。不过对于蔡兴们来说,即使是失败的经历也是财富。创业就像走迷宫,走到死胡同只代表“此路不通”,多几次回到原点,或许终有一天会找到出路。
四
北京三元桥的某写字楼旁的星巴克,下午3点座无虚席。拥挤的座位,窄小的木桌,人们手捧纸杯咖啡,或慷慨激昂两眼放光,或眉头紧锁犹豫沉吟。一路听过去,似乎都在谈创业项目。原本应该是让人们放松享受一杯咖啡的星巴克,却弥漫着中国特有的凝重又亢奋的气氛。
Mike正坐在这间星巴克的角落里,手指撑着眉角略显疲惫。面前正在紧张地推销自己项目的创业者是今天见的第9个,按照预约还有4个团队要见。
Mike如今是某著名VC的著名投资经理,过去两年里投中了不少好项目。谈起自己那段不成功的创业经历,他不由自主地以投资人的职业视角来审视:“现在想来,那个项目失败是必然的。团队架构不完整,营销强技术弱,外加对市场的判断也不准。”谈到这里,他也忍不住摇头尴尬笑笑,“可是那时候我们几个创始人一点都不觉得自己有问题,日以继夜热火朝天,并且觉得所有看不上我们项目的VC都是SB,梦想着有一天去纳斯达克敲钟时打遍他们的脸。”
也许正是有了这样一段经历,让失败后转行去当VC的Mike与创业者沟通起来顺畅了许多。看着他们的鸡血状态,他会想起当初的自己,知道哪些逆耳忠言他们根本听不进去,知道该如何强势地帮他们匹配资源和壮士断腕。
“最难的是拒绝。项目有好有坏,但每个创始人给我们讲BP时都像在介绍自己的孩子。告诉他们Your baby is ugly,也许才是现阶段最有价值的建议,但是绝大多数VC不会这么做。我们会客气地表示赞许,收下名片,说以后会联系他们。看着那些兴奋又充满希望的眼神,我就知道自己当初也是这么被忽悠的。”
2016年来临的资本寒冬让很多VC也没了踪迹。像Mike这样转换角色留在创业圈里的只是极少数。然而相比于成功后摇身从创业狗变成扑棱着翅膀的天使、忙着兜售鸡汤和成功学的导师们,Mike们在揭示残酷真相,挽救失足青年方面功不可没。
五
吴迪终于说服了HR进入第二轮面试。创业三年,倾家荡产,她急需回到职场找到一份稳定的收入。坐在未来的老板面前,弯弯绕绕话题又回到创业:“你这三年学到了什么?”
吴迪脑海里小黄灯闪烁的频率又加快了几分——又是个看似不经意实则凶险的问题。要说这三年学到最多的,其实恰恰是跟以前工作无关的部分——哪怕是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里创业,在运营公司时仍然会有至少90%不懂的部分。公司注册的法律法规,财务会计,人事行政,融资和分钱,招人和解雇人……如果说混职场需要的是全心钻研成为一个专才,那么当创始人需要的是心分十路变成个杂家。
然而这一切,都不是寻找螺丝钉的金主们想要听的。
吴迪字斟句酌地描述transferable skills--那些可以运用于职场的多线程任务管理方法论,省钱办大事的妙招,以及爆表的抗压能力。不动声色地把那些忙累如狗卑微如蚁的经历包装成职场人士喜闻乐见的茶馆说书故事,用STAR原则整理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以表明打工的看家本领还没有丢,吴迪心里默默悲叹: 成王败寇,最终都是吃瓜群众的谈资。无论是得天下的刘邦还是乌江自刎的项羽,都是提着脑袋一路杀来,不同的是成功的人可以在36Kr上编织励志故事,失败的创业狗们只好在这里书写反面教材。
当初抱着“弯道超车”的梦想走出那一步,竭尽全力却终究没能走通。回到熟悉的轨道,明白今生再无奇迹。不知道呛了水爬上岸的吴迪们如果有机会回到过去,会对当初摩拳擦掌的自己说些什么?
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洪流仍在奔涌,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各大咖啡吧挤满了参加路演的创业者和投资人,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成功故事绕梁三日不绝,导师们还在电视上滔滔不绝地鼓吹着创业如何改变人生,虽九死而不悔。
不悔么?的确,撰写此文时采访到的所有创业者,答案都是“如果回到当初,仍会毅然走出这一步”。同样作为“上岸的创业者”,本文作者对此深有感触——这个世界没有回报我们的努力,自己至少还可以欣赏当初的勇气。我们有各种冠冕堂皇的说法去解释失败,让自己从泥沼中爬起来的姿势尽可能优雅。但在每一个被失败击溃过的心里,深埋对这段人生历程的最坦荡评价——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也不是人生宝贵财富。如果可以,我愿意倾尽一切,避免失败。然而当最不愿发生的已发生,我至少还可以从中挤出一些残余价值:我明白了在最困难时,谁才是无条件信任我、支持我的朋友和家人,明白了以为无所不能的自己在很多方面其实很平庸,明白了看起来简单的事情要实现其实很难,明白了自由和权力的代价,也明白了自己以前一直想要挣脱的平淡的生活,才是岁月静好。
(应被采访者要求,本文中所有人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