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本周学习的最后一天,在经历了三周的私塾学习以后,难免会有一种学习的疲劳感,可能是疲劳于那些道理,可能是疲劳于文字风格,可能是懒惰导致的疲劳,但我觉得更可能是感受不到进步所以觉得疲劳。
感受不到进步是可怕的。我们持续地做出努力,朝着某个方向的目标投入精力、时间及其他各种资源成本,在目标达成之前,感受到自己与目标之间距离的缩短成为我们进步的主要动力,同时这也是对我们努力方向正确的一种肯定。可如果感受不到这个距离的缩短,或者说无法确定自己真的在进步,那我们怎么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怎么知道自己是在进步呢?如果你都不觉得自己在进步,那这个目标还能坚持下去吗?至少我会觉得非常难。
可偏偏要感受进步就是那么不容易。在学校与社会这两个不同的环境中,学习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在学校,你完成了一门学科,通过了期末考试,因为考试成绩摆在那儿,所以即使你过后会忘记这个学科90%以上的内容,你也会有进步感。毕业后进入社会,除了我们为了生存所学的那些职场技能(如社交礼仪、PPT、业务流程等),学习变成了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你听了一场演讲、看了一本书、完成了私塾每天的学习任务,刚开始会给你带来比较强的进步感,但是由于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存在,持续做这些同样的事情所带给你的进步感会逐渐减弱,直至你完全感受不到。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学习疲劳。
既然感受不到进步可能会导致目标感丧失,甚至最终放弃,而学习疲劳又是我们感受不到进步的主要原因,那么如何战胜学习疲劳就显得至关重要。
我觉得要战胜学习疲劳,就要持续产生进步感,为了产生进步感,我们要经常进行知识的迭代应用:即把所学到的案例、方法、逻辑、理论等知识快速地替代或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并进行实际运用。
首先,是快速地替代或更新——即迭代。当我们新学到一项知识的时候,要能快速地和现有的同类知识进行连接,然后判断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哪个更完善、更系统、更有用,用更加进步的知识替代相对落后的知识,完成知识迭代。
比如我们经常会说碎片化时间,但当我们学习了《暗时间》后,通过对两种知识进行连接,就会明白暗时间的知识可能更先进,于是我们就应该用暗时间的知识去迭代原来我们对碎片化时间的理解。再比如我们学习了《拆掉思维里的墙》的“成功学故事”这一篇内容,就要用来与我们曾经对成功学的理解和判断进行连接,把“成功学故事”里的一些道理用来迭代我们脑海中的成功学知识。
接着,是实际应用。通过应用迭代产生的新知识,能够有效地让我们产生进步感。这跟读书的时候你用一个知识点解了一道题的感觉是一样的。不管是旧知识还是迭代产生的新知识,如果不能用来指导实践,那基本等同于躺在书本里的知识,无法用来改善我们的人生。
举例来说,我们学习了马太效应,就要用马太效应来解释生活中的马太现象,利用马太效应的知识内容,就能加深我们对生活中马太现象的理解。再比如,我们学习了认知失调和先验假设,那就要用这两个知识来判断我们曾经都有哪些事、哪些决定是犯了这两个思维陷阱的,或者用这两个思维陷阱去分析遇到的人或事,这样既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认知失调和先验假设,更能指导我们不要犯同类的错误。
知识的迭代应用有许多积极的作用:首当其冲当然是应用新知识解决工作生活遇到的问题,能够使我们主观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产生“有用”的进步感,有效克服学习疲劳;同时,知识迭代应用能保持我们知识体系的新鲜活力,提升知识的应用和吸收效率,有助于我们完善个人知识体系;第三,迭代的过程能够产生知识的多维度连接,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认知、理解、应用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