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受知乎风尘棋客知乎专栏《爱迪生商业实验室》中的文章《JOIN产品内参】市值100万到10000亿的App,都是如何设计筛选功能的?》启发而作
人是如何认知事物的?是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概括抽象。通过为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打上不同的标签,人们学会了这种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快速辨识并抓取目标事物的方式。分类、标签化事物是人们认知、组织生活中事物的普遍而广泛的手段之一。
信息分类学往往有两种信息分类方式: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在APP框架中线分类一般用于产品的功能架构(如图猫眼电影产品架构),而面分类则用于具体到某一项功能后的类目细分。线分类引导用户至相应的功能类目,而面分类则帮助用户在庞杂的类目中快速锁定相应的目标。而本文论述的重点就是属于面分类的筛选标签。
互联网的一大特点便是为人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但同时也为人们准确抓取自身需要的信息带来了困难。我们知道,网络平台面向的是不同地域不同爱好不同生活方式的大量的用户,那么当所有的信息汇集于一处时,如何帮助不同的用户寻找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呢?毫无疑问那便是筛选标签。那么具体到移动端中的筛选功能,我们就不得不先去了解一下移动端内容的分类问题。移动端与网页端的最大区别在于移动端多是消费者在碎片化的时间、场景进行的即时即兴操作,因而,消费者对于搜索的快速与准确性相比于PC端要求更高,用户在移动场景中多半没有耐心慢慢浏览(消遣类信息除外)。这就对信息的分类、筛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看来,标签式的内容分类其实是隶属于产品架构的一部分,只不过产品架构是针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有机组合,而标签式的内容分类其实是对目标信息按用户需求、企业诉求进行的再梳理,又或者说是为了配合产品架构中该处的功能目标的实现而对内容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梳理。
那么,应该如何对标签进行提取呢?
首先应该先考虑用户的诉求,其次再考虑平台的诉求,再次在充分权衡前两者的前提下结合内容本身属性进行三方的平衡。
1)什么是“用户诉求”?用户的行为往往带有目的性。对于产品而言,产品与用户往往存在着双向选择性。话句话说,产品通过刻意打造某种调性筛选目标用户的同时,用户也在选择产品。既然用户选择了产品,必然是带着某种期待,这种期待就是用户诉求。
2)什么是“平台诉求”?平台诉求乃在于平台在规划某一功能,某一页面时希望通过这一设计达到何种目的。
3)什么是“内容本身属性”?内容本身属性即内容的特点。譬如谈到衣服必然涉及面料款式,谈到社区内容建设必然涉及精华帖、最新贴之类。又譬如下文提到的河狸家美甲服务,必然涉及时间属性与地理属性。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进行提取呢?以keep健身为例:
用户的诉求就是寻找健身项目,我刚开始健身,那我可以通过全部难度来选择初级难度,我想训练腹部,我可以寻找相关部位的训练,健身运动会涉及到训练部位、强度、是否涉及器械、场地、时间、训练类别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考量的这在整个训练课程标签下的筛选标签都得到了体现,这便是用户诉求。
但是我们细看下图,在训练课程页面之下会有最新上架、为你推荐等等分类方式。很明显,从平台的角度来看,平台希望用户能够及时了解平台的相关新的内容,新的训练项目,让用户感受到平台的内容在不断丰富,话句话说就是为新项目导入流量,从平台角度来看总加健身项目的分类方式可以总加每一个健身项目的曝光度且让用户形成平台有着大量训练内容的错觉。
从内容属性来看,这种横跨两个页面的内容分类方式本身就是基于健身运动由于涉及较为复杂的需要考量的因素的而产生的。
当我们提取内容标签时,应该注意标签打得越少,目标的刻画越粗糙,精确度越低,即粗分类。标签打得越多,对于最终目标的刻画就越精细,即精细化分类。但是,并不是说分得越细越好,而是要根据用户与企业诉求进行合理的取舍。原因在于,过度的分类不但无异于用户的快速获取目标物品,反而会增加用户的筛选负担,消耗不必要的系统资源。而这中间的尺度是衡量设计水准的一个标准。
当设计师按照上述的标准用筛选标签将内容梳理之后,就需要以页面的形式进行视觉呈现。那么,设计师是如何呈现的呢?在我看来有二种形式:
一:一个标签对应一个页面(粗分类)。
该标签是线分类的终点,其下面是大量的类目信息。很明显,该单一标签对应一个类目页面。而该页面并没有引入辅助标签帮助用户对信息进行精细化的分类。使得信息分类停留在粗分类阶段。那么,是不是信息一定要精细化分类呢?事实上,有时对于用户而言粗分类更加有利于信息的快速阅览。
如上图,今日头条、三十六氪、enjoy都采用了单个标签对应单个页面的内容分类方式,原因在哪里?
今日头条提供新闻类内容,那么新闻类内容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其分类就是从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几个大类进行分类,况且新闻带有明显的时效性,因此,大线条的分类基本可以囊括社会上正在发生的要闻,没有必要再次细分;从企业诉求来看,今日头条面向的是全国用户,因而分类过于细化不利于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从用户诉求来看,用户浏览头条往往是带着一种消遣的心态,并没有筛选相关细分领域专业新闻的诉求。
三十六氪的slogn为“为创业者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其本身的企业属性已经为平台提供的内容打了一个标签,而因为新闻的时效性,因此本身平台产出的内容并不会庞杂到寻要分类。
Enjoy从企业属性来看,其定位为“精选美食电商”。那么必然注定其内容是少而精的,因此当用户进行内容筛选时,企业本身属性使得平台呈现内容前已经对内容进行了精细化筛选,因而“本地化”标签下的内容其实并没有多少。最为重要的是,该页面属于主页右侧的搜索页搜索关键词后的显示内容,对比同一关键词在本地精选中的搜索会发现本地精选页面会出现智能排列。原因在于前者功能重点在于突出本地服务与全国送,引导用户认知该关键词在平台下的服务有哪些,而后者重点在于精细化筛选,帮助用户快速找到目标项。我们知道,产品与用户是双向选择的,产品在选择用户用户也在选择产品。Enjoy用户选择该平台是冲着“精选美食”而来的,什么是精选美食,如果用户在平台输入“火锅”字样,结果出现了大众点评一般大量的商户以及筛选标签,我想这一定会让用户平台产生质疑。因此,从用户诉求来看,用户并不会期待在“火锅”标签下看到太多的内容,故而筛选标签也不会像大众点评那样有太多的细分筛选标签。而仅仅提供了距离与价格两个一般性的筛选维度。(见下图)
事实上,严格来说,我们移动手机端绝大部分页面都是单标签页面。采用单标签页面的内容一般属于功能性页面,譬如手机app tabbar中的标签对应的页面;或者快速浏览性内容,譬如上例中的新闻类APP;又或者内容质量精而少。而一旦内容不具备这三种属性,就应该考虑添加相应的标签以便于快速筛选目标信息。由此也就有了多个标签对应一个页面。
二:多个标签对应一个页面(精细化筛选)。
多个标签对应一个页面的前提是该页面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为了帮助用户在众多的内容中筛选出目标信息,通过针对目标项的的多维度刻画,使得系统快速筛选出目标项。多维度筛选并不是说维度越多越好,而是权衡用户、平台、内容本身属性后的最优解。当然,所有筛选的排列顺序都必须按照先帮助用户进行粗筛选,再帮助用户进行精细化筛选的顺序。这其中根据用户对于各个标签需要满足的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
1一个主标签+多个筛选标签(随机筛选组合)。
这种情况下,主标签是用户的刚性需求,而筛选标签可以帮助用户快速锁定目标。
很明显,主标签是美甲这一项目。当用户点击美甲这一主标签(线分类终点)之后,会进入相应的内容页面。该页面通过不同维度的标签(面分类),帮用户快速缩小目标服务搜索范围。
1)一般维度(粗筛选)。
不同的平台、不同的服务都会有其领域相关的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用户诉求的一般性筛选维度。
美甲作为服务类项目,从平台角度来看既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也应该尽可能使得平台留住商户。默认的综合排序应该就是为了让所有商户都有一个可以获得流量入口的机会。作为消费类服务,用户关注点一般集中于价格、受欢迎程度、好评度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平台提供的一般维度标签为综合排序与价格两大类粗筛选标签。
2)个性化维度(一级精筛选)。
既然不同的平台、不同的服务都会有该领域的一般性筛选维度,那么同样的也必然会有该平台、该服务相关的个性化的筛选维度。这些筛选维度往往更加能够体现平台与服务的特色。
河狸家的个性化维度就在于下面“今日可约”、“当前位置可约”、“附近手艺人”。这三个筛选项是从移动平台以及该服务项目本身的属性出发,提炼出的该服务项目的三个符合消费者诉求的刻画维度,当然这三个标签也属于精细化分类。如果是京东,那么该维度下必然包括京东到家。
3)精细化维度(二级精筛选)。
右侧的筛选是为了满足用户进一步精细化筛选的诉求,因此价格更加细分、星级更加细分、时间更加细分,精细化维度其实是在一般化维度基础上的更进一步。精细化维度考虑到用户的使用频率以及所需要占用的页面空间一般采用隐藏的形式,譬如侧滑栏、弹出框等等。
2一个主标签+多个筛选标签(必须同时满足)+多个标签(随机筛选组合)。
当用户点击泳衣及海滩进入页面我们发现筛选项占了页面的1/3。当用户点击酒店之后进入页面我们发现,中间页面其实就是一个超级筛选标签页面。氧气APP刚进入页面后,效果如左图,而当用户上下滑动后如右图。为什么要为用户呈现尺码等筛选标签,原因在于,女性在进行内衣筛选的时候,肯定首先考虑的是尺码大小之类的筛选,而这类筛选往往对于用户而言是固定不变且必须的。交互默认用户进入页面后首先进行的操作便是对于尺码等筛选标签的选择,而无论用户是否进行操作,滑动页面后系统都会自动将其隐藏。事实上,尺码等筛选标签就相当于去哪儿网的那个单独的筛选标签页面(中间)。只不过氧气以巧妙的交互形式将其整合到了一个页面中,且配合用户下滑浏览的动作将其自然隐藏。
由此该类标签页面的筛选维度其实是在一个主标签+多个筛选标签(随机筛选组合)页面所包含的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维度---刚性需求维度。这一维度下的筛选标签帮助用户过滤掉对于用户而言没有丝毫价值的内容。
那么为什么这些应用要将宝贵的页面资源用于筛选标签的放置,如果你仔细阅读本文内容,你就会发现:
1)一个标签对应一个页面的这种形式,其实其内容不需要筛选就可以满足用户随意浏览这种场景下的需求。用户对于内容并没有特定的需求,或者说用户对于内容的需求标准较为随意。
2)而到了一个主标签+多个筛选标签(随机筛选组合)这种形式时,虽然绝大多数内容也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是由于用户带有某种目的性,因而匹配度较低往往意味着用户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
3)最后是一个主标签+多个筛选标签(必须同时满足)+多个筛选标签(随机筛选组合)。这种形式下的内容如果不能满足任意标签,内容对于用户来说可能就是无效的,因此我们发现无论是氧气还是去哪儿网,会将筛选标签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原因就在于用户对于内容的标准较高,因而不符合用户需求标准的信息对用户来说就是无效信息,因此相较于展示内容,呈现筛选标签显得更加重要。
由此可知,用户对于住宿信息有着极高的要求,如果说36氪这种单标签页面的浏览内容或许每一个内容都有引起用户浏览兴趣的可能性,那么在多筛选标签必须同时满足的这种页面下的内容,无关内容非但没有丝毫引起用户浏览欲望的可能,甚至会引起用户的烦躁。这也就不难理解去哪儿网会将筛选标签单独拿出做了一个独立页面,先帮助用户过滤掉大量无关信息,再通过一个多筛选标签页面帮助用户获取目标信息,设计师无需担心这会打扰用户,因为对于用户而言准确筛选的重要性远胜于内容的浏览。
综上,如何合理的将提取出的筛选标签进行合理的呈现呢?
首先需要研究清楚,主标签在整个产品架构中的位置,作用是什么?以此决定是否要添加筛选标签。
其次需要研究清楚,用户对于该主标签下的内容的需求标准是什么?用户浏览该内容的场景化需求是什么?以此决定,添加标签的类别。
再次需要研究清楚,如果需要添加标签那么添加标签的形式应该如何呈现?形式的呈现到底是用隐藏的形式还是展现在页面,应该根据用户对于内容筛选需求的强烈程度而定,用户筛选需求程度越强烈,将筛选以便于用户操作的形式至于页面非但不会打扰用户相反会取悦用户,而当用户对于筛选的需求强度不高时,隐藏筛选或许会更好的引起用户的好感。当然,还应该考虑的就是平台诉求,内容本身属性等因素,各方因素考虑完整之后进行一个平衡。设计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这种平衡各因素以使结果最大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