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跟同事出差,大家一起排队安检,可能是因为人不是很多,所以机场只开了一个安检口。没过一会,队伍就排了很长。
机场方面为了减少排队时间,就又开了一个安检口,这个时候有意思的现象就发生了。排在队尾的人会迅速跑过去,排在中间的人会有点犹豫,有的人跑过去了,有的没跑过去。而排在前面的人就基本不没怎么动。
之所以说这个现象很有意思,主要是想说 队尾 、 队中 、 队首 这三种人的不同表现,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社会发展的三个不同阶层。
排在队尾的人就像刚改革开放那会,50、60后那批做生意的人,本来就没有什么机会,瞅见机会就会毫不犹豫的扑上去。于是就成了第一批富起来的人。
队中的人会有点犹豫,毕竟已经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了,这个时候换队风险会比较大。这类人就像今天的80后,既没赶上50、60后那段社会变革的红利期,也没赶上70后互联网发展初期的窗口。好不容易熬到互联网发展的新窗口,在身份上又不如90、00后这互联网的原住民更有优势。
所以,这个时候换队就会很犹豫。因为无论怎么换都没什么优势。
排在前面的人基本没怎么动。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人是社会发展的既得利益者,本身已经在享受着既得利益,又何必改变呢。
通过这个现象,以及对这个现象的分析,我想通过三个维度来跟大家聊聊,职业瓶颈期该如何正确应对 新机遇 的问题。
第一个维度:远景
远景:在电影镜头中,主要用来交待故事所处的宏观环境。
用远景来形容这个维度,顾名思义就是要先了解个人所处的宏观环境。这个维度也是本篇开头内容的延续。
大部分人善于用工作年份、个人年龄为依据来决定机遇的选择。比如,我已经30岁了,有家有孩子,我真的不能也不敢随便换工作,风险太大。
这类判断方式并非有错,但未免过于局限。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用上文的排队逻辑。30岁只是一个数字,并不能决定我们是否接受新机遇。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判断自己所处时期的位置,是队首?队尾?还是队中?
也就是说,只有确定所处位置,才能知道遇到新机遇时该用什么样的策略。比如,我在某个行业,已经处于队首的位置,是既得利益者,那我再做新选择时就要做两就个判断:
一个是我现在的既得利益是否有失去的可能。
另一个是选择新的机会,我是否还是既得利益者。
如果这两者都不能确定,我宁可不去选择新机遇。
如果是队尾,面对新机遇时的策略也比较简单,本来就没什么机会的情况下,如果有机会就一定要抓住,哪怕失败了,也不过是再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
最难的是队中的人,他们的位置决定了他们对于机遇的敏感度会很低,所以很难抓住最好的时机。这个时候有人就会问:我就是处于队中的人,那我该怎么办才更有利于自己呢?这就要说到第二个维度。
第二个维度:中景
中景:在电影故事中,常用来交待人物所处的环境。
从景别上来看,这个维度将更贴近人物的生活或者工作环境。所以这个维度将与职业生涯有关。
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 舒伯 曾提出人的职业生涯主要分为: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退出期五个阶段,这个五个阶段的具体含义我不讲,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 什么是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论 这篇介绍。
在这之所以提职业生涯,主要是从另一个维度来解决处于队中人的困境。
当我们发现自己处在队伍的中间时,选择换队或者不换队似乎区别并不大,这个时候因为非常缺乏选择的依据,所以大部分人会变的犹豫不决。
如何才能摆脱犹豫不决?
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自身的职业生涯阶段来做判断依据。
关于成长期和探索期,非常像大部分刚走出校园的求职者,他们还不能完全确定自己将来应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于是会有一个摸索和选择的过程。如果我知道我处在队中,且我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那我无论是面对职业还是人生的新机遇,都应该抱着一种开放的态度,勇敢的去选择和探索。
如果是在职业生涯的建立期和维持期,这个阶段更像是在某个行业工作多年,且有一定积累和成绩的人。当这样的人在知道自己处于队中,且又面临新机遇、新窗口时就需要慎重选择。因为就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来看,这个阶段的发展到后面必然要经历一段较长的维持期,这个维持期会很枯燥,但是获得成就、成为权威的必经阶段,就像怀胎十月,少一个月都不行是一个概念。
所以,在这个阶段遇到职业瓶颈期,选择换行业可能并不是明智之举。
说到这里我想强调一下概念,本篇中职业生涯可以理解为我们在某个行业或领域的发展过程;新机遇、新窗口是指有别与当先职业所处行业的新领域。
之前罗振宇有谈过 U盘化生存 :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拔插、自由协作。
他说这是互联网未来的协作模式,它将颠覆组织存在的意义。听着确实令人兴奋,让我们不禁觉得互联网又将开启新的窗口,新的排队机会又来了。
但如果回到今天聊的内容,我们可能就会更冷静的看待这个“新机遇”。因为它可能并属于你,比如你已经是一个既得利益者,我为什么要换队?
又或者,你是一个处在队伍中间,同时又处在职业生涯的维持期,如果这个时候投入 U盘化生存 模式,可能就会失去之前多年积累的优势,又要从职业生涯的初期开始打拼。在我看来这一定不是一个好选择。
还有一点就是,罗振宇的U盘化生存之所以能在他身上获得成功,也只是他职业生涯的成功,而非站队站的好。或许可以这样理解:U盘化生存模式是他职业生涯维持期的阶段性成果。
所以,概念很好听,但那可能只属于他的领域。现实情况可能是:大部分不属于他那个领域的人如果想获得那样的阶段性成功,就必然要经历罗振宇走到今天所经历的那些不为人知的过程。
第三个维度:特写
特写:在电影故事中主要用来表现人物表情的变化,刻画人物内心的活动。
当我们知道了自己所处的时代,知道了自己的职业阶段,就基本能对当下的瓶颈期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分析,然后制定出符合自己的应对策略。但这些内容更偏技术层面,面对瓶颈期不得不说的的第三个维度就是 心态 ,这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一环。
其实无论是选择改变还是选择继续坚持,难的不是被选择的事情本身,而是选择后的不确定。
人天生对于不确定性充满恐惧和好奇。这就像我们看一部谋杀类的悬疑电影,总会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某人被杀了,但凶手不能确定,于是好奇心就会趋使我们一直好奇的看下去,直到知道最后的答案。
换一个角度,如果我们选择开始一件事情,我们就会期待马上知道这个选择是否正确,但现实情况是,我们不仅不能马上获得答案,还要带着这种不确定性持续很久,这样我们就会心生恐惧而不是好奇。
恐惧是人性中不被喜欢的感觉,所以很多人根本无法坚持到最后。这也是很多人在瓶颈期的困扰。选择改变或者不改变,内心都无法克服对未知的恐惧,于是陷入未知的痛苦而无法自拔。其实有点杞人忧天、庸人自扰的感觉。
这种就是上面的我说的:“难的不是被选择的事情本身,而是选择后的不确定。”
所以,在这个时期克服内心的恐惧至关重要。
爱因斯坦曾用两个圆来讲述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当我们已知的圆越来越大时,就与未知的圆产生更多的接触,也就会知道更多未知的存在。
牛顿说过:我只像一个海滨玩耍的小孩子, 有时很高兴地拾着一颗光滑美丽的石子儿, 真理的大海还是没有发现。
对于知识的认知,就像我们对于恐惧的认知类似,它不仅不会被消除,还会随着我们探索深入不断增强。所以,在第三个维度——心态中我想表达的就是:要拥抱和习惯恐惧,因为它不可消除。
有人常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觉得这样的话过于偏颇。或者说,是一句没有考虑实际情况的废话。
也像是一句误入三维空间的二维真理。怎么理解这句话?
简单来说,我们要在纸上说清楚一个点的位置,只需要一个横坐标和纵坐标就可以了;但如果在一个三维空间中,我们要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就需要三个坐标数据来确定。
这就像我们要解决职业瓶颈期面对新机遇,新窗口时的选择问题,就需要从
第一个维度:全景,宏观环境下,我们所处的时期。
第二个维度:中景,职业生涯的阶段。
第三个维度:特写,正确的心态才能走得更远。
三个维度来审视这样的机会,是否和自己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重合,如果重合即可选择,如果相差较大就不是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