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安家》最近大火。孙俪饰演的房似锦,不禁让我们想起两个跟她很像的影视剧中的女性角色:樊胜美和苏明玉。这些角色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被原生家庭狠狠伤害过,归结原因呢,是过去中国人一个普遍的观念:重男轻女。
从我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来看,现在重男轻女的思想要好很多了。但往前倒个二三十年,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女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大多是不被欢迎的。那种观念已经深刻进老一辈人的骨子里,很多人认定,只有儿子才能够给家族延续香火,女儿嘛,始终都是别人家的人。
我家是在安徽中部一个农村,村里人就有很严重的重男轻女观念。
就我从小到大所经历和接触的人事而言,女性的存在对一个家族来说,真的是没什么意义和价值。我的一位堂姐,据说读书时成绩很好,但小学毕业就被迫辍学,面对她渴望读书的眼睛,我的伯父这样说:“XX家的XX都没有读了,人家还是个男孩,你读什么读?”三十年前计划生育政策特别严,姑姑在连生了两个女儿后,想生第三个,就把二表姐送到我外公家暂时寄养,不想第三个还是女儿。前两年春节,姑姑对大家感慨道: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儿子。我们劝她,表姐挺优秀的,对她也算孝顺,如果是儿子,说不定还不如表姐孝顺呢!姑姑把脖子一扬,说,如果有个儿子,就算他打我,我也是高兴的。
每年春节,我们都要给逝去的亲人烧冥币,用爸爸的话说,就是我们活着的人要过年,死去的人也要过年。我家没有男孩子,每次都是我和妹妹帮着整理冥币,有一年给奶奶看到了,她让我们赶紧放下,说烧给祖先的东西女孩子碰不得,晦气,要不然祖先们就算收到了也用不了。尽管村部的墙上刷着大字标语: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但因为这种种事情,我很小时就知道,女孩子和男孩子是不一样的。我妈在连生了我和妹妹两个女儿后,受尽了白眼,外婆和奶奶都不待见她,伯母婶婶们也经常拿话刺她。
我感到奇怪的是,明明女性是重男轻女观念的受害者,但受重男轻女思想荼毒最厉害的,也是女性。我的奶奶、我的外婆、我的姑姑、我的婶婶,我身边看不起女性、贬低女性的,恰恰是一群女性。
房似锦和樊胜美被逼成了“扶弟魔”,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外婆村子上的一位姑娘,哥哥有点憨傻,找不到对象,就拿妹妹换亲,对方家里也是差不多的情况,两家都以牺牲女儿的幸福为代价,给儿子娶妻。女儿以后的人生是幸还是不幸,似乎跟他们没有关系,因为女儿是“别人家的人”。
邻居家的一位姐姐,比我大几岁,小时候在村里是孩子王的存在。我很小时就听妈妈说,她是捡来的,是被亲生父母遗弃不要的,她的养父母把她捡回家抚养长大,限于家庭条件,没有供她读书。长大以后,她亲生父母找到了她,现在她是把亲生父母当亲戚。
隔壁村子的一对夫妻,生了很多女儿,在当年计划生育那么严的情况下,她家有三个女儿,然而知情人都知道,投生到他家的女孩子,远远不止三个。“送走的啊,溺死的啊,留下的这三个算是很幸运的啦。”这是我在别人嘴里听来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姐妹三的爷爷到我家串门,妈妈问他,到底那些年他儿媳生了多少个女儿。他摇摇头,笑道:“不记得了。”“有送走的吧?”“有啊,是他(孩子父亲)亲手送走的。”“送去哪里了?”“就路边上。当时看的人还蛮多的,就在那里骂。”他谈得很坦然,像是在说别人家的事,“骂各种难听话的都有,最后被谁捡走的,我们也不清楚。”为什么剩下这三个,据说大的是夫妻俩第一个孩子,自然被留下;老二是为了躲计划生育被送到了姑奶奶家,后来大了又接回来的;小女儿呢,长得讨喜,嘴也甜,夫妻俩努力了一辈子也没能生出儿子,最后就认命了,以把小女儿留下作为一个终结。
究其原因,首先是中国人以父权为中心的传统社会结构,导致女性没有话语权,就连我们平时说话都会这样讲“嫁女儿”“接媳妇”“男主外,女主内”,女性的意义除了生育好像没有别的了;其次,中国过去是小农经济,在社会分工上,男性有着天然的优势,就像爸爸跟妈妈开玩笑时说的,如果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家就可怜死了,两个女儿,干不了重的农活,比别人穷,还得挨别人欺负;再次,则是中国人普遍看重的面子问题,以我姑姑为例,为什么她说生个儿子打她她也开心呢,她对我们这样解释,说别人提到她,会说“XX有个儿子”,这个理由有点令人啼笑皆非,但却是客观事实。很多人认为,没有儿子,会被人看不起,要儿子成为一个执念,儿子是装点自己门面的一个饰物,抱有这种想法的人也不在少数。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个现象已经在慢慢好转,尤其是80后、90后做了父母以后,很少有人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了。但这个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恶意仍然存在,我们的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