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书的经历,既艰难又有趣,艰难的经历,我以前写过一篇《我童年读书的艰难经历》,已叙述大概情况,有趣的经历,我会陆续分享给读者的。这篇文章想写写我读《水浒》的有趣记忆。
童年时由于居住环境差,家境贫寒,家里根本没有藏书。我记事起,最先读到的是小学课本。识得几百个字后,无论走到那里,见了书便如获至宝。不管是小人书(连环画),还是其它书,都要一读为快。
在小学和初中期间,读过不少小人书,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也是那时候读的,记忆最深的还是读《水浒》的情景。也记不清是从谁手里借到的这套书,由于时间紧,白天要放牛干活,常在晚上读。
我们老家秦岭山区,那时候不通电,照明用的是煤油灯。为了不被大人发现,我等他们睡熟后偷偷爬起来,点上煤油灯,为了省油,把灯芯弄的很小。昏暗的灯光,凑的很近才能看清字,有时不小心会把头发燎着。
这《水浒》是章回小说,我看的是52年版的七十一回本。虽然有些字还不认识,但不影响故事情节的领会。本打算加班偷看一两回就休息,免得影响第二天干活和上学。可是每到精彩处,“要知xxx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让人欲罢不能,只得接着往下看,不知不觉又是一回。
我很佩服《水浒》作者的写作技巧,能如此牢牢抓住读者的心理,更佩服梁山好汉们的忠肝义胆和大智大勇。尤其是“智取生辰纲”,巧施妙计麻翻了青面兽杨志及其官差,夺取生辰纲的壮举。这一回我看了几遍,几乎能背诵下来。
有一次我们队上全体社员在生产队保管室集中拨玉米,就是用徒手把玉米棒子上的玉米颗粒拨下来,然后晒干作队上集体的储备粮。我也去参加了。大家手忙着干活,嘴闲着七嘴八舌的谝闲传。家长里短说说也觉乏味,就有人提议:“谁会讲故事?给大伙讲故事吧。”
过了一会,见无人接茬。我便自告奋勇地说:“我给大家讲个‘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吧。”大家便表示欢迎,但父亲不同意,他怕我讲不好出丑,惹人笑话。当时在场的都是长辈,有人就说:“让娃讲吧,反正闲着,讲不好也没关系,大家不会笑话的。”
我见父亲不再反对,就把“智取生辰纲"的故事用我的记忆从头至尾讲了一遍,大家听的很专心,我讲完了就停下来,他们还没听够,有人说:“接着讲啊!”我说:“讲完了,晁盖他们七人带着生辰纲上了梁山,这个故事就完了。”
就有人问:“生辰纲是啥呀?”我说:“是金银财宝呀!”又问:“为啥把金银财宝叫‘生辰纲’?”我便回答不上来了。还有人问:“梁山在哪里?有咱红岩寨高吗?”我也回答不上来!因为那时读书只是死记硬背,不求深解。后来才知道,宋朝官场上把生日礼物叫生辰纲;也知道了梁山只是山东沿海的一个小岛,哪有我们红岩寨高啊!
当时要是知道这些,这故事不就更完美了吗?!读者诸君觉得是否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