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刚来加拿大念书时,我很惊讶于本地同学的出色表达能力。我就读于一所商学院,由于课堂发言在总成绩中占比极大,教授提问总是要靠拼抢才能得到回答机会。于是,每每教授还没说完,下面就举手一片。在这样的争先恐后中,自然少不了信口开河,但也真有不少逻辑缜密、见解独到的侃侃而谈。
刚开始,我们一帮中国同学只觉得自己英语不济,不能随心表达,但越到后来我越发现这绝不只是母语或外语的区别。因为即便用中文,我也很难如此迅捷地组织语言,去做一番轻松自如的即席发言。而同学们的发言既铿锵有力,又张弛有度,还配合着变化多端的表情、恰到好处的手势。更何况这样的课堂问答并非偶一为之而是日复一日。
加拿大学生的能说会道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此后多年的工作中,我的同事们又不断加深了这一印象。至于为什么他们能够练这一“说话力”,我只模糊地认为,应该归因于他们从小所受的教育,但究竟是怎样的教育,我却并不清楚。
直到女儿在加拿大上了小学一年级,这一疑问才有了答案。
1. 从小在课堂上培养说话能力
女儿上的是公立学校的法语浸入式课程,这是一种进行外语法语加强训练的教学方法。一年级入学时,学生法语零基础也没关系,老师用英语法语交替授课,迅速把孩子们带入学习氛围中。短短几个月之后,从语文、数学到科学、艺术、体育等所有科目,教学都要过渡到完全使用或大部分使用法语。
加拿大小学生是没有教科书的,书包里除了学校发的小本子,就只有午餐、零食和水。因此,开学前几周,我们完全不知道女儿在学校里学些什么,只听她嘴里蹦出越来越多的法语词汇。直到老师发来十月份的简讯,我们才看到教学安排和要求。
出人意料的是,老师说从十月开始,也就是从零开始学习法语的短短几周之后,每个月都会有一次课堂演讲,全班每个小朋友都要依次上台演讲,用法语。
十月的题目是一张照片。每人挑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带去学校,演讲内容就是介绍这张照片上的自己——拍照时是几岁,跟谁在一起,在做什么。
“你想带哪张照片去讲啊?”我问她。
“沙滩上那张。”小姑娘不假思索,显然已经胸有成竹。
照片准备好了,在演讲前两周就带去了学校。因为是第一次演讲,老师真是手把手地教。先帮孩子们列出提纲,要讲哪几句话。再把用到的句式写出来,然后引导他们把句子补充完整,不会的词汇老师一个个教。最后,每个孩子把自己要讲的话记在一张纸上。接下来的几周里,老师时常在课堂上安排时间练习,逐一纠正错误。
同时,老师还留言让家长督促孩子练习。孩子上法语浸入式课程并不意味着家长也会说法语。像我们这种连英语都不是母语的家庭,在家怎么练呢?
老师说,没关系,只要保证让孩子练就行,听不懂法语,还听不出来声音够不够大吗?
那就练吧。周末在家,我问小姑娘:“你的show and tell(演讲)准备得怎么样了?”
“准备好了。”小姑娘一点也不谦虚。
“那你讲给我听听吧。”
人家也不含糊,拿出准备好的照片就讲起来。
“真棒。”我说,“你不用照着写好的稿子念都能说得这么好,真厉害!对了,你讲的时候把照片拿得低一点,不然把你的脸都遮住了。”
“这样吗?”
“对了。”
终于到了演讲这天,女儿早早起床梳洗打扮——演讲时要穿什么衣服、发型如何,提前几天就盘算好了,甚至还想化个妆。她在学校演讲的样子我们没有看到,但她认真准备得还真是像模像样。
2. 全方位训练表达技巧
很快,老师的评分发回来了。一年级小朋友的第一次演讲,内容十分简单,说的话都是老师事先帮助安排好的。那么考评标准是什么呢?
老师发来的简讯中说,“鼓励”学生脱稿演讲,不要照着事先写好的讲稿念。这让我以为脱稿并不是硬性要求,考评也不会有太多条条框框。
演讲考评卡
直到老师的评分发回来,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一场正式演讲所要求的内容,都在评分范畴之内。评分卡分为五项:
用法语演讲
声音洪亮
目视观众
自信
展示照片并介绍照片的两个要点
这五方面要求,内容只占一条,而且排在最后。对一年级来说这也合理,毕竟要说的话都是老师事先帮小朋友安排好的。
但反过来看,事先安排好的内容仍然在评分表中占据一席之地,说明老师只是引导,并不包办小朋友们要讲的内容。
其余四项要求全是关于表达的。首先是语言。既然是学习法语,把对法语口语考查放在第一位十分自然。第二项是声音洪亮。
第三项是与观众进行目光交流。这些对一年级小朋友有点难,但从一开始就按照正式演讲的标准来严格要求,从小养成好习惯,只会有好处。
自信也是一项评分标准。这在国内语言教育中很少涉及。毫无疑问,自信心是可以通过一次次的锻炼培养出来的。同时,具体到演讲和口头交流,能不能给听众留下自信的印象,还是有很多技巧可以学习的。
十月份刚讲完,十一月的演讲题目又来了。这次要讲的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绒毛玩具”。讲的内容并不比上次复杂多少,还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是要求更高了。
首先,老师不再帮助孩子们写讲稿了,也不在课堂上安排时间练习。遇到不会的法语词汇和句子,需要孩子们自己主动找老师问。演讲也不只停留在表达清晰声音洪亮,还要求“使用口头交流策略”,包括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
这只是小学一年级开学两三个月的要求。这一路训练下来,难怪我的那些加拿大同学和同事说起话来能够那么游刃有余。
回想我自己的语言学习,语文课从小学一年级上到高三,英语从初一学到大二,从来没有一节课是让全班每个同学上台演讲并且对演讲进行这样全面考评的。两相比较,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3. 语言学习注重实用
反过来看,女儿的法语学习在背单词、抄写字母这些方面却用力不多。
家庭作业几乎没有这样的内容,课堂作业老师发了照片给家长,我看也很少涉及单词拼写。老师对词汇的考核只限于“看图说话”,能把图片对应的法语单词口头说出来就可以,只要求发音准确,不要求会写。
老师在课堂上对词汇的考查,只要求会说不要求会写
很显然,在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中,加拿大学校的教学安排是先听说后读写。
省颁法语教学大纲中对学生的第一项要求就是“获得法语口语的坚实基础并着重于使用法语进行交流”。看来这样的语言教学是用“实用性”作为指引的。
什么是“实用性”?
语言教学大纲中说,小学生学习语言不只是掌握基本语言技能,还要能够“重视语言的力量并且学会负责任地使用语言”,“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这样来看,能够大声公开讲话,能够与听众有目光交流,能够使用肢体语言和语气语调,一年级课堂演讲教给小朋友的技能,是实实在在地培养交流的能力,而不只是纸上谈兵式的会读会写。
交流必须是双向的、多维的,因此课堂演讲充满了互动。每个小朋友讲完之后,台下的同学还会举手提问,演讲者现场回答。我问过女儿,同学们提问回答十分热烈,绝无冷场。
4. 目标明确就能学以致用
国内的外语教学其实也曾有过学以致用的风气,但近年来,考试指挥棒下,教学变成了只会答题不能交流的哑巴外语。
1980年代,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年轻人或是为了出国,或是为了了解国外新鲜事物,积极主动地学外语。各大城市的涉外宾馆附近,出现了自发形成的外语角。
与世界隔绝了许久的工程技术人员,更是“短平”快地学起了外语,不求精确掌握语法,只要能快速阅读外文技术资料,一边翻字典一边看资料也可以。
更有甚者,不少男孩为了打“日本”游戏,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地自学日语。道理很简单,学了“有用”。
这种带有明确目的性的学习效率是最高的。不论是为了学技术还是为了打游戏,只要目标明确,就能够推动学习。
今天,学习外语的学生和家长,除了应付考试,或许也该想想:外语可以帮你做些什么?毕竟,只有不断使用,语言学习才能真正有成效。
(本文为作者原创,首发于“阅读第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