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耳边总能听到各种对自己的建议。有的我会很乐意就接纳了,有的虽然知道有道理,但是心里听着就多少还是有些不舒服。
有一次,我写完一个方案,到了大家讨论的环节。A同事说:“我觉得这个需要花费的时间太多了,还是减少一点吧。”B同事说:“这个方法没有太冒险了,还是按照原来的吧。”C说:“你确定这个方法会有效果吗?”这议论的过程一开始让我很抵触,觉得大家都在故意挑刺,接着就觉得自己做的好像是不怎么样。然后我安抚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客观一点听他们的建议,于是我把他们的话重新诠释了一遍。
诠释过后,A的意思是,这个方案安排的事项可能在限定的时间内无法全部完成,所以是不是考虑进行一定的删减呢?
B是想表达,原来的方法比较稳妥,方案提出的这个方法比较新颖,在操作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一些无法预计的情况呢?
C的意思是,这个方法我们没有尝试过,你预计的效果通过什么方式达成呢?有没有足够的依据可以参考?
最后,我对方案进行了调整:内容缩减了、方案的操作方法写得更加清晰,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预估并列出了解决办法。
2
然而,我并不是总是可以做到把别人的话这样转换顺耳以后去理解的。
于是,我自己反省自己,我在给别人忠言的时候,是不是也逆别人的耳了。不想不知道,一想吓一跳。我发现自己给别人建议的时候,就没有特别在意对方是不是真的听进去,而是自我感觉良好,仿佛自己给别人指明了方向,乐在其中。
现在老师的工作让我需要给学生很多建议。比如说,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上课要专心听讲,要认真完成作业,要和同学好好相处,等等等等。每天苦口婆心地忙碌,效果却不怎么样。这让我挫败感特别强。
有一天我在书中找到了一个词,“共情”。也就是我在给别人建议的时候,少了建议之前的“共情”。同样,我听到别人的忠言觉得逆耳,也是因为别人在给忠言的时候没有“共情”。
共情是什么呢?
请直接看下面的对比。
A:“上课不可以和同学说悄悄话的,一定要专心听讲,你想不想提高成绩?想的话就要控制自己想说话的冲动。听到了没有?“
B:“我知道有了有趣的话题就会非常想跟同学分享,特别旁边坐着的又是你要好的同学,要忍到下课再说是非常不容易的。问题是你们这样会影响学习,我希望你们上课的时候能够专心听讲,你觉得你们继续坐在一起但是忍住上课不说悄悄话,还是暂时分开坐会比较好呢?
3
我们怎样才能使用共情的方式,让自己的忠言顺耳呢?
总的来说,就是要用接纳性的语言。请参考B的例子。
一、描述你所看到的问题,不评价,不用“你”开头,用“我”开头。
二、说出你站在他的角度所能体谅他的话。
三、表明你的期望和感受。
四、尽可能用肯定的语言来表达你的意思。因为人在被否定的时候,心里总是本能地抗拒的。
五、提出建议不使用祈使句,而是疑问句,把决定权交给对方。让他自己做选择。
4
所有的技巧只是辅助作用,关键起作用的是你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否真诚和友善。如果我们带着虚伪、恐吓或者恶意去使用技巧,是不会起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的。
产生共情的语言不属于我们“母语“的一部分,我们要不断地练习这种接纳他人的”新语言“。
接纳他人从接纳自己开始哦,从早起照镜子开始,对自己说:“今天问题好像还挺多的,我担心自己做不好啊,尽管你已经做了很多准备了,不过我们一起努力试试好吗?“
答案当然是“好!”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