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苏兹达尔回到莫斯科,然后乘坐夜班火车前往圣彼得堡。夏季的俄罗斯白昼很长,到达莫斯科后距离前往圣彼得堡的夜班火车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去打卡了著名的地铁艺术线路。从共青团站开始,经紫色环线到白俄罗斯站,换乘绿线至Teatralnaya站,再换乘蓝线到基辅站,全程有9个著名的地铁站,每个都表现的不同的艺术和故事,算是一个小众而有意思的线路。
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各有特色,但两座城市的风格和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莫斯科太大,有句话叫“隔山跑死马”,街区景点之间相隔太远,在莫斯科徒步会非常累,地铁是最有效的交通方式;而圣彼得堡建筑风格更加欧洲化,街区、景点相对集中,大部分步行即可到达,街道小店走的是小而美的风格,各类橱窗里多可见英文。整体来说,英语在圣彼得堡更加普及一些。
一路以来住的地方都很棒,在苏兹达尔是住的一个物美价廉的独栋别墅,而在圣彼得堡住的hostel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住过的青旅中体验最棒的。
Soul Kitchen Hostel是由苏联老式民房改建的青旅,复古和现代设计感结合在一起,随意的活动桌子、墙面的一幅挂画或者脚下踩的厨房的地板都有我能有着一百来年的历史。一到hostel就受到了前台俄罗斯妹子的热情的接待,妹子用一口流利的英语热情的给我介绍每一处区域的功能、设计以及注意事项。(天知道这些天有多么期待听到顺畅的英语!在苏兹达尔几乎是完全靠着翻译软件连蒙带猜的和民宿的人交流。)大厅、厨房、浴室及活动室的空间巨大且干净,各种细节都提前为人们想到了。
对于一个地方的第一印象,人的因素太重要了。只要心情舒畅,走在街上看着一切都觉得可爱。雨过天晴,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气温刚刚好,干净的街道和有趣的小店,穿着时尚的年轻男女或匆忙地行走于街道路口,或闲适地坐卧在公园草坪,都是一幅美好的画面…
圣彼得堡成功的拥有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在圣彼得堡的时间过得非常充实,每天早出晚归“使劲儿玩”,尽可能多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可即使是这样也没能玩到多少地方。
凌晨一点,和无数的游人一起见证涅瓦河上的大桥开桥。
在冬宫博物馆里暴走四个小时都没法看完,看到了毕加索及米开朗琪罗的作品。
开始以为不怎么特别的滴血大教堂,内部的壁画让人叹为观止。
在马林斯基大剧院看了一场芭蕾舞剧,演出结束后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迟迟不肯离去。
在芬兰湾吹着海风看天上的云彩忽明忽暗,对岸真的就是芬兰了吗?
抛开景点打卡式的游览,在街头漫步闲逛反而有惊喜。各种教堂、博物馆走到哪儿算哪儿,不刻意非要赶去哪儿,累了就找个公园、广场的草坪和许多圣彼得堡的当地人一起在草坪上休息、晒太阳。在街头或地铁站扶梯上时经常可以看到年轻的情侣们眼睛里闪着小星星,或旁若无人地亲吻…圣彼得堡真是一个适合谈恋的城市。
白天在暴走,晚上回青旅做饭时正好是青旅组织大家做potato cake的厨房活动,十几个人同时在厨房做饭,无意间好似和他们在进行一场厨艺大比拼…最后一群人围着长桌分享食物、吃饭、相互认识和聊天,来自中国的Peter同学以一道老干妈炒土豆丝以及一道老干妈炒花菜成功征服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小伙伴们。
<关于食物>
可乐、炸鸡🍗、热狗🌭、汉堡🍔…这些在国内非常少吃的食物,成了我在这里最中意的日常饮食选项。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许我只是在一系列陌生的食物中寻找熟悉的口感,这些国际化的“垃圾食品”很大程度上成全了我对口味的怀旧感。好在可以自己做饭,在超市自己买食材回去做饭,既省钱又可以吃到熟悉的味道。看来此前开始学着自己做菜是很明智的做法,对于四川人来说,学好厨艺这门技能才是走遍世界都不怕。
<有趣的人>
认识一个来自香港的大姐,大概四十多岁,英文比中文好,旅行过数不清多少个国家,总是能把各种不同的人聚拢起来,明年计划要去南美旅行。
遇到一个巴西小哥,旅行过超过50个国家,现在也正在他旅行的途中,给我们科普怎样规划旅行路线更加省钱。他们提到的一些城市我脑子里都没有概念,只有尴尬地微笑假装我知道😅,同时也在想希望有一天也可以变成眼界很开阔的、很厉害的人。
在和他们聊天交流的同时也发现自己英文水平的局限,一旦聊得久了,谈的话题深入了,在表达上就没法顺畅表达,回去后得要着重练习尽力弥补。连在青旅工作的俄罗斯妹子都可以很流畅的说好几个国家的语言,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多学点儿呢?另一方面,在口语方面,我觉得要是在国外再呆一个月,口语也可以变得非常溜,因为每天的进步都是可以感觉到的巨大的。
图文 | 皮特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