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的观念一直是有没有考上好的大学或有没有上大学不重要,社会就是最好的大学。但很庆幸的是我现在的观念已经发生改变,不在信奉上学无用论,那是因为自己没有上过好的大学。
我老家在湖南的农村,在一个还不算太偏僻的地方,那时候大多的同龄人都没有以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而是读完九年义务教育就想尽快毕业出去挣钱,有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资金,给父母减轻负担还能补助家里,其实不止小孩有这样的想法,很多大人也是持有这样的观念,上学没有什么用,读完初中认得字出去不至于被别人说是文盲受骗就行了,上那么多学毕业出来工资也不怎么高还不如没有上过学校的人。有这样观念大都是社会底层者,思想局限性影响了下一代,更在乎的是眼前能创造出看得见的价值。
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单纯的苦力劳动,以后机会会越来越少,因为科技日新月异,单调重复性的劳动力工资容易达到上限而且迟早会被机器代替,可替代性太高不稳定。现在我老家的早早辍学的人出去上班的人还是有很多一部分人依然在工厂做事,但又没有其他好的出路,因为有家庭需要养不能允许自己再有其他的想法。而考上大学的大部分都是老师,会计,医生等职业,相比还是要舒适很多,可替代性也少。
在社会底层信奉上学无用论时,那些上过大学的父母缺在不断的攫取教育资源,为了给子女上好学校,专门买学区房,他们太明白职场中学历,思维方式,逻辑,人脉等等对以后孩子的重要性,所以不断投入大量的资金攫取好的教育资源。就比如今年我加入的一个妈妈群,里面的妈妈很多有好些高学历的人才,有中文研究生,过英语八级等等,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重视小孩子的启蒙教育:讲绘本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在孩子3岁左右开始学英语。
又想到之前知乎上一个叫Umika Chan的清华学生,说他刚入清华的时候,第一节课老师让他们每个人填了一张问卷。
上面有两个问题是:“你父母亲的职业?”和“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后来问卷收上去以后,老师对他们说:“在座的各位能考上清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们的父母。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
后来那个老师公布了调查问卷的结(如下图),他说他每年都会在清华做这个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大同小异。
蓝色条状表示人数分布,0到19代表父母是特殊人群不做考虑,19到30代表农民或者工人,分数越高,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
我们可以看到,60到79的人数是最多的,父母都是社会的中高层,在清华读书的学生,父母是中高层的人数最多。
以上例子都是很直观的说明不要在信奉上学无用论,这是自我麻痹的最大谎言,也正如此,有钱和没钱差距和阶层就这样不断分化和固化。
另外一个给我感触比较深的一件事情,在我们公司很多人都是上了大学的,还有不少研究生毕业的,别人在聊天的时候都是说我在某某大学上学,学的某某专业,我也是某某大学毕业的,我们还是校友,关系和话题一下子就建立起来了。跟他们在一起聊这些我更像局外人有点尴尬,但也没有自卑,只是会更加深刻体会到上学重要性,尤其是好的大学,你的人脉圈子和思维方式等都不一样,最现实的一点收入都相差很多。
有钱或者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他们在不断攫取教育资源,那对于寒门学子来说出路在哪?
答案就是高考。一个家族要改变自己的阶层,拼的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高考对他们来说就是改变命运也是最公平的一种方式。
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世界的,即使你努力终点是别人的起点也不要放弃,如果你放弃以后就再无机会。
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人一生。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自己一些生活的感悟,现在小孩也才四岁,从现在我也会开始将女儿的培养提上日程,以前基本是放养,那时候在想小孩嘛童年玩的开心重要,其他以后再说。现在想想也不全对,至少从现在开始做好坚持跟她一起讲绘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个于她一生都是收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