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 学员共修
如果说开营仪式我是精心准备,那学员共修就是草草了之。
时间确实挺紧,组长任务很重。昨天上午组长抢分享模块,晚上抢分享顺序。一整天还得接龙组员出勤顺序。本来我是想再让组长接龙一下分享的老师和主题的,后来一想,昨天都接龙六次了。这次就免了吧,由分享的老师介绍自己和主题也是可以的。我就串个场当个观众。
出现的问题:
1.该引出第二位老师的时候卡了,吴老师只好自己开始分享。
2.前三组分享完,是要让大家补充、提问、质疑的,宗老师以为要接着分享。怪我在最开始没有强调我们的流程顺序,想当然的觉得组长发给了组员,组员就都知道了。
3.抢麦不够踊跃,尤其是4到6组分享完后,估计空气安静了五秒钟。龙姐姐非常机智,让大家探讨李老师设想的“隔空写信”。
这个学员共修,绝不是参与分享的学员一个人的任务。需要由组长决定是否考虑民意抢模块,需要有人承担责任作为发言人,更需要倾听的老师们敢于抢麦补充、提问、质疑。
龙姐姐说每个人都是大咖,你发现了吗?
下午 开眼界+听声音
1.开眼界/火柴大咖谈
这个分享本来安排在周三晚上,后来挪到了今天下午。尽管多次提醒,依然有老师在周三晚上空等候。可能大家都比较期待,所以忽略了一些消息。
这次不再是学员们迟到,是嘉宾迟到。我这个主持成了废人,根本不知道说点什么,只好唠一些有没有吃午饭呀,犯不犯困呐的闲言碎语,我觉得自己好尴尬,大家肯定能看出来我是在拖延时间,后来实在没什么说的,就告诉大家嘉宾迟到一会儿。说着说着被卡走了,再次上线看到嘉宾来了,也算是个惊喜。不过这个时候我不好插话来介绍姜先生,还得是花花老师让我来正式的介绍姜先生。
姜先生特别谦逊,说我的介绍是官方版,在屏幕这端真是觉得不好意思。我也想介绍点接地气的,那不是不熟悉嘛,我喜欢他说的“有关互联网高科技20多年的企业经验”。一上来“范畴意识”把我搞蒙了,真没有听说过。后来我个人理解就是:把一个大事情按照类别分成很多小事情,有针对性的完成每一个小事情,慢慢的大事情就解决了。
资源真的是教育最重要的元素吗?一看到这个问题,就想到了教育的主体只有三部分: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所以教育质量不高究竟是“缺资源”还是“我不行”?我得承认,我目前的能力水平还不太够,还没有找到很棒的方法,不过我在努力。后来,姜先生分门别类的推荐了很多公众号、书籍,是够消化吸收一阵子了。最主要的还是一开始就要送出两本书,真是羡慕嫉妒呀,不知道,后来学员们还记不记得这个事。我龙老师一商议,那就给积极向姜老师提问的前两个老师吧,祝贺姚老师和何老师。这可是真正的彩蛋!于老师第三个问有点小遗憾,不过今天周五,她在福来day托“皮皮”的福中奖啦!祝福!
2.听声音/聆听不同的反馈
今天下午“听声音”可能是我今年做辅导员第二次参加课程,最大的收获了。有老师很信任我,很坦诚的跟我讲:感觉这个培训收获不大,含金量不高,没有什么主题,实用性不强,好像离我们自己的生活有点远,我们不可能走那些大咖的路线。我听到这些话——太高兴了。之前除了于老师在打卡圈提出:会不会培训时间有点长?表达“反对”意见之外,没有不同的声音。太祥和了。
我每天睡之前总结好,都会看大家分享的内容,我数了数大约有十几位老师在自我介绍以后没有发过任何一条圈。我就在想:他们是怎么想的?收获有多少?是属于不吭声闷着学习的那种?或者纯粹是学习到了,脑子知道了,懒得发圈。或许就是因为他们不好意思打破祥和的氛围。
我想了想,体验不佳可能有几个原因:
1.期望高。按照原计划,大家可以免费到上海学习一周,对谁没有诱惑?转战线上期待值大大降低,心里落差大,或许这一周的培训学习还没有奋斗填报名表和准备复试投入的多。
2.线上学习。疫情原因大家只能隔着设备相望,既然在家就有乱七八糟的生活琐事烦扰,想要全身心的坐在电脑/手机前学习的,很难。大家表面上乐呵呵,其实除了小组成员偶尔联系,跟谁也不熟。或许有的连小组成员都还不是微信列表好友。
3.内存小,软件多。整个培训过程用到“腾讯会议”“Zoom”“瞩目”三个软件。可能本来两个就够手机秃了,半路又杀出一个“瞩目”。
4.培训经历多。既然能入选学习的老师都是非常积极认真的,大大小小的培训基本也都经历过,或许有些内容以前都接触过,收获自然不如“小白”多。
这个老师有一点说的我举双手双脚赞同,在整个学习中,有一点get到学会就足够了,这足以对得起前期所有的付出。她说真的被我的热情感染到了,感觉自己“老态龙钟”。这可能就是我作为辅导员唯一能起到的作用了。本来我俩在研修班前不认识,但后来发现缘分很近。一切尽在不言中。
她想着跟我说这些话,我自己知道就行了,我偏不,我要把这些不同的声音放大,让每个参与者和组织者都看到。这是在提醒我:不要老是陷入自我感动。我想到有一个名师帮助一位学生以成绩第一考上大学,结果那个学生说的话让老师一辈子都不能忘。大意是:我只是表面敷衍你,心里一点都不觉得你好,一点都不感激。这是在提醒有同样想法却从未表达的学员:你可以发声,允许有不同声音的存在,在这里是安全的,是被允许的,是被接纳的。这是在提醒组织者:你们很辛苦,很不容易,但也确实不能满足所有学员的要求。还有更多可以成长改进优化的空间。
我报名辅导员的时候,花花老师问我:“如果变成线上,你还愿意做辅导员吗?”我愿意,我承认是有点冲着想再去一次上海,但最终我发现我为什么要去上海?我是为了再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优秀教师。所以,不管线上线下,我都将全力以赴。
我们去年本来通知可以报来回高铁票,后来只能报火车票的时候,我也充满了落差,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一点钱怎么能阻挡前行的脚步?当收到线下只能变成线上学习的消息,当充满心理落差的时候,是不是报名成长营的初心动摇了,是不是忘记了自己报名填问题时有多强的欲望,复试视频时有多么的紧张?还有很多优秀的教师没能来参与线上学习呢!
不管有没有全勤是否能拿到最后的证书,我们都希望所有的学员能参与到今天晚上和明天结营仪式+一人一剧场的线上学习中。就让我的热情再发挥点作用吧!用龙姐姐的话说,最后两次的“剧场”才是最精彩的!当然,我依然理解并支持每个人的优先选择。
晚上 主题研学/思考剧场
1.制服就是戏服。
2.身份、内心不一致,角色就出来了。
3.标准亲子阅读
一起读一本书
两交流:语言+情感
三接触:抱着 搂着 靠着
4.指偶,纸做小人偶,袜子偶。
5.表演的时候要有信念感。
6.绘本中的批判性思维。《三只小猪》与《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
7.成人的价值观应该套在孩子的身上吗?《我的幸运日》是否应该删减?
(尊重艺术作品保留完整性,但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可以自由选择片段。)
我买了英语绘本,但是不知道如何更好地推广,董老师做了一些小示范,让我有了一些思考。或许什么时候我也可以一只手是小狗,一只手是小姑娘,给学生讲小饼干的故事。(若开展戏剧表演要有规则:不出声,手有节奏地鼓掌“xx xxx”。)
董老师开始不记得去年的我了,我说一句话估计他的回忆也涌上心头,“你还记得去年没有感觉的小孩吗?”说完,我笑了,龙姐姐笑了,董老师也笑了。
去年我们协作表演的剧本是《团圆》,我年龄小,自然而然扮演里面的孩子,我根本体会不到爸爸过年回到家见他的喜悦。在整个过程中,我都很压抑。这不是说课不好,跟我自身的生长环境有关。在结尾的一人一剧场中,我的压抑得到了释放。
所以,大家明天一定要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