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某湃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相亲100次后,女孩停止了相亲”。
初看标题,“相亲100次”,以为讲的是某位相亲狂人的相亲经历。看了之后,才知道原来是一位年轻女艺术家搞的一场行为艺术。虽然我一直没怎么搞明白它的“艺术性”体现在哪里,但还是稍微聊聊她的创作过程吧。
女孩姓黄,92年生人,出生在一个个体户家庭,从小热爱美术,后来考入美院并读到研究生毕业。2019年,28岁,在年龄焦虑的催使下,她开始了相亲,并经历了将近50次的失败。
此时的她有所感悟,对自己,对婚姻,对相亲方式,还有关于女性的价值观都有了新的认识。然后就在网络平台虚构了一个叫“子欣”的人物,挂上照片,亮出交友宣言,邀请异性与之交往。用这种方式,她又“相”了50次。期间她以工作的态度,作为一个观察员,继续深入了解相亲市场。为了扩大影响力,她还找了不少媒体来曝光,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关注度。
最后达成100次之际,又在网上澄清,说整个过程是自己的一个艺术创作,非常感激大家的参与,另外如果给某些人带来了困扰和麻烦则深表歉意。
她的行为艺术也到此结束。
可能是我不懂艺术吧,我觉得女孩的后五十次相亲,起码在道德上是不妥当的。做调查也好,搞艺术也罢,去相亲却又不怀诚意,起码是对相亲人的不够尊重。她自己也说碰到喜欢自己的人,心里也多少会有道德包袱。
看她的创作动机,好像是在对相亲彻底失望后,想把这种婚恋方式不好的一面暴露在大众眼前,并进行批判,从而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
不管怎么说,通过这100次相亲,她确实是有很多收获的,我感觉她也不是单纯为了炒作获取流量。
她自己讲,100次相亲下来,她更加认清了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是大众普遍认为的相夫教子的完美家庭生活,而更多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那么以后她不会过多在意婚姻了,而是要努力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对于相亲市场,她表示厌恶和反感。她认为动不动就问工作,问车房,问家庭背景,对对方评头品足,是对人的一种“物化”。好比是在菜市场,可以对商品挑挑拣拣一样。此外,最重要的,是相亲市场针对女性的主流观点让她难以接受。她说,现在很多人还在认为女性事业再成功,如果没有好的婚姻那也是失败的,好像结婚生子比什么都重要。她想说的是,婚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人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自己不想被大众的价值观所规训。
于是,她表示自己以后不会再相亲了,也不适合相亲。
现在看这个女孩,我们会发现她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想法,追求自我的当代年轻女性的代表。也难怪她说自己不适合相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的个性,还有一些想法也不适合婚姻,起码暂时是这样。
这个女孩是很有事业心的,结婚生子反而会限制她事业的发展。为人父母的都知道,生孩子带孩子是很辛苦,很考验耐心,很耗费精力的事情,很难想象这个女孩婚后怎样去面对这些。
相亲基本就是奔着结婚去的,既然自己没做好准备,当然也会被相亲市场“不看好”,失败也是在所难免了。当然,她也可以不结婚,这在生活方式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也是很正常的,无可指责。
我想说,相亲这种富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婚恋方式,本身并无对错,好或不好全看参与其中的人抱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态度了。我和我老婆就是相亲认识的,到现在结婚7年了,有俩孩子。
诚然,现在有些人在相亲中的表现是不大好的。比如,太过看重物质,重男轻女思想残余,不认真不稳重,缺少包容心,个人主义,看问题表面化,缺少深入交流的耐心,等等,但这是人们的思想作风问题,而不是相亲方式本身的问题。
相比自由结合,相亲还是有它自己的优势的。比如,高效率。对于准备步入婚姻殿堂的男女来说,可以短时间内接触到较多的异性,在对比中认清自己到底想找一个什么样的伴侣。再比如,通过关系圈认识的,双方家庭往往较有共同点,子女也可能较有共同语言,这也提高了相亲的成功率。当然,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的前提是,你已经做好了结婚准备,并且各方面尤其是心理方面也适合结婚。
其实,姓黄女孩与其反思相亲方式,不如去反思当今的社会。
通过了解,她本人也是一个勤奋上进又有思想深度的艺术家,以前的作品也往往反映了某些不良社会现象,还一度关心过环保和女权问题。她可以借自己的“相亲100”项目,看看当今的人们如何把传统的相亲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去研究随着经济的进步,人们的内心世界是如何演变的。我觉得这样才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