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孩子的自控力,我们就不得不提及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米切尔,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他用600多名4岁的儿童参与这个实验,在实验开始的时候,他在每个孩子的面前桌子上放了一块棉花糖,并且告诉孩子们,他需要离开这个房间15分钟,等他回来时,如果棉花糖还在桌上,那时候他就会再给孩子一块棉花糖作为奖励。
结果是三位孩子中就有两位吃了棉花糖,有的孩子在房门关上后几秒钟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吃掉了,有的等了一分钟,有的等了5分钟,有的甚至等了13分钟,而1/3没有吃的孩子,他们会看着棉花糖,不断的往后推,甚至舔上一口,或者是通过唱歌踢桌子,闭眼睛的方式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这个实验没有结束,14年后,这个教授找了当年参与棉花糖实验的孩子进行了后续的调查。他惊讶的发现,当年可以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普遍更具有竞争力,可以上好的大学,高考成绩比吃了棉花糖的孩子要平均高出了210分。
因此他提出一个重大的发现叫自控力,也就是延迟享乐的能力,是决定今后孩子成就的重要关键。既然如此的重要,那为什么有的孩子能面对诱惑能自控,有的却不能,是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改良了棉花糖实验,实验之前他将孩子分成ab两组,同时让孩子们和他的同事们一起画画。同事告诉孩子们,你们可以现在用这些旧的画笔,等一下我就去拿一些全新而更加漂亮的蜡笔来给你们。
几分钟之后,A组的那个成年人,拿着全新的画笔就回来了。
而B组的成年人就空手回来和孩子们道歉说,对不起,我记错了。
同样的情况又重复了一遍,这次他们的许诺是给大家新的贴纸;
同样A组的孩子又得到了新的贴纸,
而B组这个成年人又再次跟孩子们道歉。
经过两次前期的热身后,开始了棉花糖的实验,结果非常令人震惊。
A组也就是两次兑现承诺的那一组,通过测试的比例要比B组的孩子高出4倍。
那么这个实验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发?
我们发现环境对于孩子的自控力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当孩子所在的环境是可以始终得到信守承诺,即使是答应过最小的事儿都能做到的时候,这样的孩子会更加愿意自控。
如果他们所处的环境呢是出尔反尔,连哄带骗,那么孩子就会明白,现在吃到肚子里才是最保险的,自然就不会有自控力。
这个故事对我们太有启发了,因为我们大部分父母和孩子在家庭中是最主要的环境因素,很多是我们父母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最重要的招数呢就是去哄骗随口承诺;
穿上鞋子我就给你买冰淇淋,
写完作业我就带你去儿童乐园玩,
吃好饭我们去看动画片,
但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是当孩子乖乖的听话了,我们也许是太忙了。
忙了就会把这些承诺都忘记了,并且还以为孩子小没记性不影响的。
下次呢,当我们在要求孩子把鞋子穿上,他的第一时间就是要先吃冰淇淋。
当我们在要求他写作业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先玩一会,
当我们在要求孩子把饭吃完的时候,他的第一要求就是把动画片看完。
长期以来给孩子的口头承诺都没有兑现,孩子慢慢就明白了,忍耐一会就能多吃一个棉花糖,那是骗人的。我们不如先吃下这个棉花糖,更加的稳妥,有的父母说我当时确实是忘了,我后来也道歉了呀。
换位思考一下,当期待没有实现的时候,孩子也一定会感到失望和委屈,也许我们的道歉在孩子当下确实原谅了我们,但这种失望和委屈的情绪会一直留在孩子的心。如果我们还不断的重复着承诺道歉,那么长期只有遗忘,就会影响孩子对周围的人和环境的信任感,就会影响他们的很多决策。
承诺是个特别严肃的词语,如果我们无法兑现,我们就不要随意的说出口。
我们回头看一下,有时候我们给予的许诺,无非就是为了自己方便,写作业呀吃饭呀等出现的问题。本来需要我们花更多精力和耐心去矫正一下,但是我们选择了一条捷径,就是哄骗的方式。看似解决了当下的问题,却并没有真正从源头上来解决问题,要知道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大家应该听过狼来的故事吧。
所以父母哄骗孩子的行为,其实结果也基本雷同,所以下一次当孩子又出现任性淘气的现象是,当我们又想用一句轻易的许诺来蒙混过关时,各位父母请千万三思,这样的许诺不仅没有从实质上来解决当下的问题,还会从长远来说损害了孩子的自控力,得不偿失。
反思:
你有没有做过承诺,有没兑现的事情吗?
和孩子做一个深刻的反思和沟通,约定下一次我们该怎么做。
改变从现在开始,期待你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