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阅读和写作。看完一篇有意思的公众号文章,想发朋友圈表达自己赞同或反对的观点,却不知该说什么,最终只是摘抄原文的金句。看完一本书或一部电影,想发表自己的评价和感想,却不知该如何下笔,最终只是打出几分的评价。有人认为写作是作家才会去做的事,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写作,正如《文心》中的语文老师王先生所说,“作文是生活中的一个项目,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充斥在生活中每一个角落,快餐式与碎片化的浅阅读下,大家对信息的收集、提取和整理的能力在不断弱化,导致大家的写作能力普遍不高,有感不如如何抒发。
《文心》就是一本专讲读和写的书,作者夏丐尊和叶圣陶两位文学大师,以讲故事的形式,,深入浅出地探讨阅读与写作的方法,虽然本书已出版八十多年,故事背景是三十年代的中学语文课堂,但其中介绍的思路和方法放到今天并不过时,历久弥新。
《文心》讲到写作的第一步是认清目标。如果你不知道写出的文字,准备给什么人看,也就无从下笔,即使写出来了,也不会有影响力,因为没有清晰的定位。时常问自己这些问题,“我的读者是谁?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关心什么事?我擅长什么领域?”就像开车有一个目的地,才不会南辕北辙。
这个原则对于广告人来说应该并不陌生,在思考广告文案创意时,提出与广告观众有关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一个优秀的广告人,只有不断思考“谁会买这项产品?为什么他们需要这项产品?”等等问题,才能更精准地理解观众,写出令人感兴趣的爆款文案。
写作的目标有了,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写作题材?《文心》中提到了“触发”的方法,“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我把这种“触发”理解为联想。人是一种擅长联想的动物,认知科学家发现,相关联的信息和知识会以组块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当其中一个信息被激活或调用,其他信息也比较容易在脑海中再次浮现,这就是联想的原理。
《这样读书就够了》中介绍的“拆书帮便签读书法”的原理,其实也在于“触发”二字。阅读时发现有用的方法技巧不足以让它成为你的知识,当你由此联想回忆起之前的相关经验,并想出之后该怎么应用时,你才真正将书本吃透,把知识装到脑袋里、应用到生活中。
日常生活中遇事不是轻易就过去了,常去思考这件事背后的本质是什么,这件触动你的事让你联想到什么,自然会有源源不断的话题去说去写,也就不会担心写作题材不够这个问题了。
如果说写作是输出,阅读是输入,那么不断的输出肯定离不开大量的输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文心》中的小主人公乐华,由于家庭困难不得不辍学打工,王先生鼓励他不要气馁,“学习的主体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要学习的话,在无论什么场所都行”。在学校时学生有考试压力,读书学习往往是被动的、受人监督的。当离开学校后,很多人再也没有认真读过一本书了,其实是把学习和学校完全挂钩的一种错误想法。
从2016年开始,我们进入知识付费时代 。知乎、得到、分答等等平台的崛起,让我们发现大学毕业不代表没机会继续学习,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有得是,只不过看我们自己想不想学,愿不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学习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罢了。
读书是件比较私人的事,毕竟“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写作往往是有受众的,需要你不断地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通过定位认清自己的读者是谁,通过触发的方法积累写作题材,通过不断输入新知识充实自己的大脑,通过学习写作的方法提升自己写作能力,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作者,做到“下笔如有神”。《文心》这本书值得每位想要学习如何读书写作的人仔细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