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会情绪管理和沟通的人,是年龄小我几轮的孩子。
前段时间被很多公众号转载、教孩子基本靠吼的文章有一段时间让我深以为然。
孩子不听怎么办?好好说呗。好好说了还是不听怎么办?再说说呗。
9点上课,8点半要出门,8点一刻孩子早饭还没吃,脸还没洗,牙还没刷,头还没梳辫子还没扎起来(别跟我提孩子决定梳什么发型还没决定),书包还没收拾,还能只是说说么?
恐怕我没这个时间,因为我还在完成装饭盒,收拾乱成一团的厨房,自己洗脸准备出门。
形容女人母老虎的称号是怎么来的?就是在这一声声震天的吼声得来的。
“快吃!快洗!快穿!快收拾书包!别磨磨蹭蹭!要迟到了!”
这些吼声的背后是对堆积如山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赶不上时间不可抑制的焦虑。
焦虑的情绪控制了大脑,于是各种各样的“弹幕”不断出现在脑海里 -- 收拾不完的厨房乱糟糟,看到乱糟糟厨房的丈夫评价自己活干不利索,一脸的嫌弃;没有时间好好整理自己、于是邋里邋遢的样子去见人,让别人觉得这位妈妈是连自己都管理不好的人;迟到引起的不守时的印象;孩子迟到引发的各种麻烦需要善后......
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孩子说:我妈脾气不好...... 但事实是“我妈”被焦虑折磨着。
那些吼声并不是真的在提醒谁,而是自己发泄情绪的出口。
也许厨房乱了会被抱怨,也许孩子迟到了还要善后,也许蓬头垢面给人的印象不太好,但是不处理自己的焦虑下次同样的事情还会发生,所有这一切不会因为你的大吼和“弹幕”而消失。
所以,我暂停。
在没有时间暂停的时候怎么暂停,我就是继续做自己能做、或者想做的事情,这时候关注的焦点在“我自己”,不在盘子、碗和厨房,也不在孩子、学校那里、更不在别人眼里。
如果不能继续手头的事情,那就去给自己倒杯喝的,如果共处一室不能帮助静心,就去洗手间,起码还能完成洗脸刷牙、整理头发。
时间充裕的时候,选择当然会更多。但是任何时候都是练习和发现如何能安抚自己情绪的机会。
只要不断练习和向内询问自己,不久就能从那个焦虑愤怒的我中,分离出一个提醒安抚自己的我来。
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如果写作需要刻意练习,那么注意到自己焦虑和并能很快找到有用的安抚自己的方式,也需要刻意练习。
永远不要试图去说服一个情绪激动的孩子,也永远不要在自己情绪激动的时候做决定,这样很可能只会让自己最终失信于人。
沟通的前提条件是气氛,所以首先要确认双方的情绪状态都是安静平和的。
要迟到的上学路上肯定不是最佳时间。放学后刚见到孩子是跟ta们再次建立链接的重要时刻更不适合谈论。
在确认孩子吃饱喝足、并且和孩子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交流时,便可以尝试引导话题。
要建立良好、信任的气氛,首先要给予肯定。“今天早晨时间那么紧,虽然迟到了一点点,但是你竟然把该做的事情都完成了呢。”
其次,使用“我......”句型,表达自己的感受,“迟到会让我感到不安,我是个喜欢按时的人。时间不太够的时候,我还要整理厨房、完成饭盒,我会着急。而且因为不能帮你准备,我也感到内疚。”
最后,描述事实,并向孩子确认,如果能鼓励孩子参与进来一起思考就更是锦上添花。
“因为着急我大声说话,让你也觉得不舒服了,对么?”
“可是时间不够,我也还有事情没有完成,在不能帮你的时候,怎么做我们能按时出门呢?”
第一次进行这样的谈话,孩子可能会一头雾水,不知道你到底想搞什么。
可以先进行提醒,“早晨起来的晚,是因为晚上睡觉比较晚,以后前一晚我提醒你要睡觉时,请你认真考虑要让自己安静下来去尝试睡觉。”
而下次孩子又晚睡时,是提醒ta的最佳时机,“记不记得上次我们讨论过晚睡会让早晨晚起,那么上学前准备时间不够,可以怎么做呢?”
这样的谈话也需要刻意练习。
改变的过程可能漫长,艰难的对话也可能要重复多遍。但是,孩子也不是一天之内就长大的。
当改变发生的时候,之前的所有努力就都变得特别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