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李笑来老师的课程后,我打算打造全新的自己培养无数个优秀的习惯,然而到目前为止成为我稳定的习惯存活下来的仅有锻炼和阅读了,其余的习惯全部被风吹散。
我一直坚持阅读,似乎对认知水瓶座有一定的提升,但是输出始终是我的软肋,我曾退出007而又回归,虽然回归,但我并没有做好准备,由于中断写作三个月,下笔更难了,每到交作业的时间,都有莫名的恐惧和焦虑不断向我袭来,写得不好,太乱,写的东西有用吗?没有灵感。有一次跟朋友聊天,说到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否则只能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独立见解,这就是自己写不出来东西的主要原因。
我开始注意阅读的时候尽量多思考,而不是读完拉倒,但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时间太短,效果并不明显,头脑中的思绪和想法像一个个小片段,很难有逻辑地连接起来长时间不动笔,手会越来越生,只有写出来才能知道自己的水平差到什么程度,从而能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设定一个合理的预期,这样才不至于放弃写作这件事。就在刚刚开始写作前,我的脑海中还闪过一丝放弃的念头,放弃总是那么容易,想放弃的时候,你总能为自己找到一万个放弃的理由,但是其实坚持下去的理由,你只需要找到一个理由。其实,做任何事情的道理都是一样的,要成长就要不断地挑战自己,成长必定是痛苦的,而这个自主权是在我们自己的手里,而我们的选择最终决定我们未来的样子。
我又一次选择了坚持,因为我想学会写作,尽管到目前为止进步不大。
我是学理科的,从小看的最多的书就是教科书和辅导书,按部就班,刻苦努力,我考上了梦想中的大学,但我始终觉得自己未曾受过教育,是个粗人,因为我读的书太少了。
最近,经朋友介绍,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我的历史知识基本局限于课本上应付考试的那点内容,但多年过去,这点知识也早已还给了老师。
朋友给我推荐的是历史学家吴晗的《中国通史》,这是一本经典著作,语言精炼,几乎没有一个多余的字,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我打开之后才发现,兴趣归兴趣,但对我这个门外妹子来说,这本书很难看懂并坚持看下去,我找了个好走的门,找了《中国通史》的纪录片,一百集,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大概过了一遍,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短短一百集的内容并不能很好地进行总结,就拿明朝三百年左右的历史来说,仅用九集内容一带而过,主要谈到一些历史大事件和大人物,对大明王朝的发现历史不能完整呈现,但看完《中国通史》纪录片,真正燃起了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
放假前去图书馆借了几本书,打算带着路上看,先从通俗易懂的开始吧,就从有庞大群众基础的《明朝那些事儿》开始。对于这本白话版的明朝史,有些专业人士颇不以为意,但我个人的观点是,当年明月的这本书以正史为资料,加上作者自己的评论,从人性的角度把大明三百年的历史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可读性极强,门槛低,比现在某些胡编乱写的宫廷剧不知道要好多少倍,可称为明代历史启蒙最佳读本。
这个系列的书一共九本,经过春节期间的日夜奋战,终于看完四本,读完不禁大呼过瘾。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随着历史中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就像自己过了很多辈子一样,真正可以品味百味人生。
读史可以培养大局观,放眼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恢宏历史,你会发现个人的命运实在是显得微不足道,即使如朱元璋和朱棣伟大的皇帝也不过是历史舞台上的一个角色而已。
这本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作者以人物为主线从现代视角讲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评论,最终作者做到了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读来受益匪浅。
说来,很多我们不理解的事情,无论过去还是放下我们都能从历史中找到答案,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但这一幕幕却又何等相似,在这背后发挥作用的始终是人性和历史规律。